第901章 大唐大元交手 (第1/2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大唐未曾同大元交手过,至少明面上是这样的。 出于最高级别的尊重,大唐卫国公李靖亲自挂帅,携军师徐茂公镇守北关,同行者中更有苏定方,裴行检,薛仁贵等老将。 除唐皇亲自挂帅外,再没有比这更隆重的出征。 大唐北关名为居庸关,高七丈有余,长千丈,远望之下有如伏地猛虎,一夫当关。 此关在兴建之前,突厥时常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大唐不堪其扰,而在此关建成之后,在北关一处,双方战争只剩关外五六座要塞城池和附近草场的争夺。 突厥想要真正触碰到大唐的柔软,要么驰骋数百里,在唐军眼皮子底下借道匈奴,要么绕道大隋西南八城,掠夺一些大唐不那么在乎的苦寒之地。 因而前些年时,大唐跟突厥打起来,大多只是练兵,少有真正生死存亡的大战。 大唐富庶冠绝中原,便源于此。 “大帅,咱们为何要放弃城外重镇?” 居庸关城墙上,众将正在开口汇报,一名年轻小将却突然出声。 他这一开口,把周围几人惊得够呛。 要知道,李靖打仗是一把好手,治军更是严苛,他主张行同兵卒,宿同兵卒,食同兵卒,谁想进军中享受,便滚去他处,因而他虽然战功赫赫,被士兵信服,能力也深得唐皇信任,在朝中却没有太多朋友。 又不是开创初期,连世家子镀金都不让,那么严格做给谁看? “丁山,闭嘴!” 众人正找着说话之人,薛仁贵已抢先低喝。 呵斥完儿子,人至中年仍是一身白袍的薛仁贵立刻单膝跪地,拱手道。 “大帅,这孩子性子不坏,只是求知若渴了些,望大帅莫怪。” 李靖没去理他,眯眼看向他躬身后露出的白袍小将来。 “你叫薛丁山?” 他听过这个名字,也在长安碰见过几次,听闻是前两年的武榜眼,生的倒是不错,虎头虎脑,却并不招人喜欢。 “回禀大帅,末将正是……” 尽管心中胆战,薛丁山还是不卑不亢,单膝跪地。 薛丁山平日里听过李靖威名,对这位功名赫赫的老将充满敬畏,视他为偶像。 今日敢于站出来,却也是因为这点。 往日里憧憬军神李靖,连元兵的毛都没看见,就直接把关外那些重镇丢了,有些过于胆怯,于是一个激动下,就让他开口道出方才的话。 他的自我介绍还没说完,就被李靖抬手打断。 “你说,末将?” 李靖轻呵一声,道:“你打过几场仗,上过几次阵,何以称将?” 薛丁山登时憋红了脸。 “小,小的是……” “陛下赐你小校又如何,你可曾带兵征战?可曾挂帅出征?你以为同敌军对阵便是主将上前,在众人间演武一场决出胜负,谁输谁退场?” 他一番话,直将薛丁山说的满脸通红。 周围老将全都低着头,无人敢言语,心中或赞同,或好笑,或怜悯,无一而足。 谁不知卫国公李靖最烦他人在带兵布阵是开口打岔? “自去领三十军棍!” 李靖冷哼道。 薛丁山只被他这一番话给吓懵了,也被周围气氛感染了,糯糯不敢言。 好在薛仁贵性情沉稳,立刻道:“谢将军!” “众将议事,平阳郡公你带一小将来搅局,你去领五十军棍!” 薛仁贵对此早有预料,还是忍不住嘴里一苦。 应下这军棍,两父子再不敢停,转头离去。 以李靖的名望,军中无人敢不服,在场更是陈年老将,他自不用再玩什么杀鸡儆猴,当下没了慢悠悠布置的心思,开口道: “我方才说的都听清楚了吗?” “三日内,北方军镇统统烧掉,除了撒出去的斥候,不允许再留一兵一卒!” “遵命!” 众将退去,独留李靖一人站在城墙上。 他眺望着北方,好似已看见了那如沙尘暴般袭来的轻骑长线,放在城墙上的手逐渐捏紧,青筋毕露。 …… 薛家父子一路去了营中,自领军棍。 这一路上,薛仁贵都一言不发,只默默走在前方,脸上看不出丝毫波澜。 他不言不语,却是憋坏了身后的薛丁山。 自己受罚也就罢了,父亲也要跟着受罚,这让薛丁山如何服气,只看着父亲的背影,他不敢开口言语。 啪啪啪…… 一连串噼啪声在营地中响起,父子俩一致保持了沉默。 直至军法结束,父子被抬回帐中,薛仁贵终于开口了。 他道:“丁山,今日之过,希望你能记住。” “爹爹放心,孩儿一定铭记于心!” 薛仁贵转头,只看见一张憋红的脸,哪儿不知道儿子并不服气。 他心中长叹,明白这是因为自己没有耳提面命的原因,当下强打精神,镇定开口道。 “你可知,大帅为何要将军镇全部拔除?” 听他这么说,薛丁山心中生出几分惊异。 “父亲,莫不是其中有所隐情?” “自然,大帅征战一生,指挥大战无数,怎可能会做出涨他人威风,灭自己士气的事。” “还是说,你认为为父,苏大人,尉迟大人等是蠢货?” 薛丁山恍然惊觉不对。 是他,若大帅撤离关外兵马是昏了头,总不能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