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 (第1/4页)

手电筒从五六层楼高的地方摔下去,落地时百分之百会摔个粉身碎骨,可是目前楼下积雪够厚,手电筒磕坏的可能性极小。

一个又一个手电扔出窗外,至少三十多只手电飞旋着自空中落下,手电筒的光亮随着筒身的飞旋而忽前忽后,瞬间即逝的光明闪过大地,映出了一片蹑手蹑脚的人影。

“全体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我狠狠地教训小鬼子。”强雷猛地一声低吼:“打”未完待续。~搜搜篮色,即可全文阅读后面章节

。。。

230 反偷袭

强雷一声令下,十三号楼上下左右同时开火,震耳欲聋的枪声连成一片,分不出个数来。【全文字阅读】;。。

只要手里有枪的男人,都主动找个窗口向楼下的鬼子射击,连一部分女人都拿起了枪。

她们只是普通的女人,但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鬼子个个穷凶极恶,不管什么年纪的女人,都知道落到鬼子手里是什么下场。

虽然有胆子拿起枪的女性只占总人数的一小部分,但总归是有一部分女性鼓起了反抗的勇气。

毫无预兆的突然袭击打了鬼子一个措手不及,当场撂倒十几个鬼子。

十三号楼里至少有一百多人开枪,是说,只有十分之一的子弹命中鬼子,命中率实在有点差强人意。

可熟悉战争的人都知道,二战中盟军平均两万五千发子弹才能消灭一个敌人,常凯申的军队平均两千发子弹消灭一个鬼子,一百多发子弹打倒十几个鬼子,命中率已经超出了战争中的平均值。

不仅是步枪发了利是,手榴弹也派上了用场,不知道是谁扔出了第一枚手榴弹,一声轰响提醒了所有参战人员,一时间弹如雨下,至少从楼上扔下了三四十枚手榴弹,密集的爆炸将准备偷袭的鬼子炸了个晕头转向,又倒下十几个人。

抗战期间,我军最擅长的战法是近战夜战,平均四到五发子弹扔一枚手榴弹,不知是强雷有意安排还是无心设置,十三号楼的战法与我军历史上的战术如出一辙。

我军历史上采用这种战术,即有缺乏弹药的因素,也有官兵素质弱于敌方的考量,同样与眼下的情况高度吻合。

一轮进攻打倒二十几个鬼子,鬼子的队伍一下子乱了。

六栋楼里唯有十三号楼中的人员比较分散,各个单元都有人居住,来自于各个方向的枪声和回声混在一起,让鬼子搞不清究竟是哪里开枪。

不得不说。鬼子确实训练有素,短暂的混乱后立即展开反击,也不管到底能不能打中目标,先开枪壮壮胆子再说。

还是靠着手电筒那一点点亮光。鬼子才能勉强看到一楼二楼的窗户在哪里。

然而鬼子里面也有机灵的,开枪不打反击,而是瞄准地上的手电筒,一通乱枪响过,手电筒一个不差地被鬼子打掉。楼下重新陷入黑暗。

鬼子一边开枪一边寻找隐蔽物,搜寻无果后,鬼子指挥官果断命令队伍撤离。

不是鬼子不想反击,而是他们选的时间点太恰当,黑暗中的十三号楼在鬼子眼里是一个巨大的黑影,压根儿看不到究竟是哪里开枪。

幸亏三八大盖的枪口看不到火焰。

小区军民怎么可能让鬼子这么顺利地撤走大伙齐刷刷地拉动枪栓重新顶上子弹,不过失去了照明之后,第二轮射击全凭感觉,没人知道究竟打中几个鬼子,要不是听到了鬼子中枪的惨叫。都没人知道到底打中了鬼子没有。

这一次不仅三八大盖开了火,配属十三号楼的两支八一杠加入了战斗,两支81杠一支在七楼,另一支在四楼向鬼子射击。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81杠的威力,两位战士瞄准影影绰绰的鬼子扣死扳机,喘个气的工夫,一梭子子弹打了个干净。

到底打没打中鬼子不知道,反倒因为枪口的火焰太明显,惹来了鬼子的强势反击。

这是自开战以来,鬼子第一次明确找到目标的位置。

尽管两个战士的动作不算慢。可七楼那个战士还是晚了一步,胳膊被鬼子的子弹咬了一口,手一抖差点把枪扔窗户外边去。

两支81杠让鬼子误认为两支机枪,原本还算有序的后撤差点变成了大溃败。

新兵怕炮老兵怕枪。鬼子的机枪不给力,不代表他们不知道机枪的威力。

第二轮射击结束,枪声仍然在几栋楼间回荡,鬼子顾不上再开枪,闷头一阵猛跑。

突然间十二号最东侧的楼上扔了个炭盆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