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部分 (第1/4页)

王大娘话说得实在,也句句都嵌在小七当前的状况,小七推脱不下只好答应。

这下子王大娘满意了,领着自家儿子拉着小七就走出大院。

其实王大娘家的大院子离这个新房不远,上个坡再拐个弯就到,看到大娘家满院跑的鸡鸭鹅,还有养在主屋旁边哼哼叫的两头大肥猪,小七眨眼。

“还愣着干啥呀?快进屋吃饭,你大叔早就把饭凉好了就等着你了。”王大娘热络地拉着小七就进了屋。

迈过高高的门坎,小七一时屋就看到一张四四方方的大桌上摆了几道小菜,几碗米粥正冒着热气,一台老式的电风扇在旁边转着,嗡嗡作响,为也这个炎热夏天的早晨带来一丝凉气。

王大叔一看到小七来就热情地邀请小七入座,等他坐好了大叔大娘还有王大哥这才坐下,简直把小七奉若上宾。

小七知道乡村里的人朴实,觉得城里的人有学问有大本事,而他们又是大医院里派到王家村来的大夫,这旮旯角落的农村自然对小七几人都报着恭敬与景仰的态度。这已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小七也没必要打破。

小七善于交际,一顿饭的功夫倒是把王大叔王大娘原来的拘谨给消除大半,就连不善言辞的王大哥听着小七说到医院里的趣事也显得很是惊奇。

乡下地方可没大世家那套食不言寝不语的概念,所以这一顿早饭小七吃得很松。交谈中这才知道王大叔木匠的手艺在这一带可出名了,村里谁家讨媳妇要订个床啊,柜子的都爱找王大叔,比外头买的那些复合板组装的比那叫又便宜又耐用。农村人讲求的就是一个实在,所以到他这一辈这项手艺的传承也被延续了下来。

王大叔的儿子叫王松,王松比小七大了五岁,现在俩人熟了小七也是一口一个哥的叫得亲近。

***(未完待续。。)

ps: 还是为了我的宝琪加更。

第三百一十七章:少爷,你可别乱来啊!

这王松身材魁梧,长得倒是跟王大叔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黧黑的国字脸笑起来憨厚耿直,倒是一个实在的汉子。

农村的人普遍都起得早,吃完早饭时间还不到6点,王松哥背起农用的喷雾器就要下田,出了汗让他一身的肌肉更显壮实,这会儿王大叔戴上斗笠拿了水壶又在腰里别上一把镰刀也跟了上去。

王大娘留在家里割猪草喂猪,待两头大肥猪哼哼叫着吃食时大娘又拿了谷粒与玉米粒喂完鸡鸭。把衣服拧干晒上后又呼喝把满院子的家禽都赶下院子让它们自个儿刨食,映照着朝阳,一派欣欣向荣的乡村早晨。

小七看着有趣,也帮着大娘搭把手,在喂猪食时一头大肥猪突然地站了起来直朝他扑来,可把小七给吓了一跳,如果不是有栅栏小七差点一脚就踹过去了。

这一吓没差点出魂,小七瞪着那头猪,而那头大肥猪也瞪着小七,把两只前爪攀在猪栏上对着他不停地哼哼,鼻子还一拱一拱的。

王大娘笑着接过小七手里的瓜瓢舀了满满一勺猪食投下去这只大肥猪才消停,哼哼叫着跟另一头猎抢食去。

“叶大夫,你的粮票领了没?今年粮站里收的都是新米,这会儿粮站也开门了,大娘陪你领去?”大娘又给这两头大肥猪丢了几根玉米问道。

小七想了一下,从口袋里掏出两张票据递到王大娘面前问道:“大娘,你说的粮票是这个吗?”

大娘擦了擦手接过看了一下。点头道:“就是这个,一张50斤,两张一担。走,大娘锁一下门就跟你一道去领。”

这两张粮票还是昨晚村长塞给他的,当时村长也喝高了,嘀咕了什么小七也没听清,小七看了一眼跟大巴上的发票似的没在意就随手塞口袋里了,经大娘一提这才想起来,原来这就是粮票啊。

王大娘带着小七一路炫耀似地来到粮站。粮站倒也不远,就在村口外。

这粮站面积倒是可观,除了几间大仓库储存粮食。剩下的就是水泥铺的大晒场。

大娘说这是秋收时晒稻谷用的,到时候村里人把新收上来的稻谷都送到这里来晒,一张张晒谷席整整齐齐地铺上,再摊上黄澄澄的稻谷。过一个时辰来翻一下。到时候这粮站可热闹了。

粮站的大叔也是一个热心人,小七签了字领了大米,可是……带着壳的明显是稻谷嘛,难道小七吃顿饭还得亲自一粒一粒剥谷壳?

瞪着两大麻袋的“大米”小七犯难了。

大娘似乎是看出小七的顾虑,笑着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解释说这是稻谷,还不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