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李梦阳的成长 (第1/1页)

朱载圫只是想收拾几个通敌卖国的商贾和勋贵,按说此事并不算什么大事,但却折腾了这么久。 由此可见,君臣之间的不信任已经达到了顶峰,这不是一种好现象。 君臣相疑,长此以往下去,便会互相拆台,尤其是在新政实施的这种关键时期,若君臣都不能做到上下一心,那又怎么会成功? 为此朱载圫特意邀请了内阁的诸臣进宫饮宴。 酒过三巡,朱载圫站起来真诚的说道:“诸位爱卿都是我大明的老臣,也是朕的贤臣,朕年少登基,才疏学浅,朕有什么做的不妥的地方,还需诸卿多多提醒啊。” “皇上何出此言啊?皇上继位虽不到一年,却开新政、大败鞑靼、收新土,古之圣君莫过于此?”杨一清笑意吟吟的说道。 “先生这是在捧杀朕啊?”朱载圫反问道。 杨一清连忙拱手拜道:“老臣不敢,老臣只是想问皇上一件事?” “先生但说无妨。” “皇上,您有多长时间没收到大臣的谏言了?咱们大明的谏臣又都去了哪里?” “朕怎么知道?”朱载圫恼羞成怒道。 杨一清叹了口气道:“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皇上您英明神武,可以明断是非,但您可以保证我大明历代君王都像您这般么?所以依老臣之见,您该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气了,谏言有误,驳回也就罢了,不能像现在这般,不让人说话啊。” “朕现在做的有这么过分么?”朱载圫低声问道。 在座的众人没有一个人敢回答。 朱载圫怒气冲冲的指着自己的亲信胡世宁问道:“胡卿,你来回答。” 胡世宁这个工部尚书屁股还没坐热,说实话是真的不敢得罪皇上。 但正如杨一清所言,现在君臣相疑,皇上威权益重,长此下去,于国于民皆不利。 于是胡世宁一咬牙回道:“臣赞同杨阁老所言。” 听到这个答案,朱载圫不怒反笑道:“哈哈,诸位爱卿没有辜负朕的期望,虽说尔等所言令朕不忿,但敢说真话,总比奉承朕要好,杨先生所言有理,朕决定从今日起,恢复言官风闻奏事之权,诸卿意下如何?” “皇上圣明。”众臣拱手拜道。 这其中当属毛纪最开心了,自从皇上取消言官风闻奏事之权后,堂堂的都察御史们便都变成了哑巴,生怕一个弹劾不对,自己反而被下狱。 此时朱载圫突然从袖子里掏出一封奏章笑道:“诸位卿家,这是宁夏采风使李梦阳刚刚送来的奏章,朕觉着还不错,孟冲,给诸位爱卿读读。” “诺,主子。” 孟冲干咳一声道:“皇上,臣自从来到宁夏后,夙夜忧心……所见所闻皆是马上功业,故臣觉着民心易变,朝廷教化不足……” “直接读最后一段。”朱载圫不耐烦的吩咐道。 “知道了,主子。” 孟冲提高了声量道:“臣觉着杀人的智慧不是什么智慧,从来都不是,那是在造孽,依靠自己的聪慧在造孽,越是聪慧的人掌握了这种技能之后,对百姓来说灾难就越大。 皇上,臣斗胆请问,您可曾看见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艰辛,您可看见一尺幼儿长成八尺男子汉的艰难?这才是不朽的成就。 但这些不朽的成就在刀子、火炮面前,却不值一提,脆弱无比。 皇上的盖世功业下全是累累的白骨,在这样的情形下,皇上还要为自己杀人的恶事大肆的庆祝,臣请问人心何在啊?” 朱载圫笑容满面的对杨廷和问道:“先生,您觉着这篇文章如何?” “文采足矣,其它的不足为虑。” “哼,迂腐之言。”杨一清更是不屑的回道。 朱载圫摇了摇头道:“朕倒是从其中看见了一丝不同寻常之处,之前的李梦阳是什么样的人?诸卿应该都清楚,他虽有才子之名,但所思所写皆是风花雪月,于国家朝廷无益,但今日他却能写出这等忧国忧民的奏章,说实话也是出乎朕的意料啊。 而朕觉着,李梦阳之所以前后有如此大的变化,皆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而造成的。 所以朕觉着都察院的各级言官也要多往地方上跑跑,只有真正了解了国计民生,方才能够提出真正利国利民的谏言。” “皇上所言有理,老臣同意,我大明不需要“何不食肉糜”之辈。”王守仁第一个站出来回道。 王守仁心学的主要思想便是“知行合一”,所以他最烦的便是那种不识民间疾苦的酸儒了。 “臣等并无异议。”杨廷和等人也附议道…… “哈哈,好,诸卿饮胜。” 酒酣耳热之际,朱载圫突然站起来遥望西北道:“这个时候,第二、第三兵团应该已经到宁夏了吧,诸卿,让吾等在此遥祝王老爱卿再立新功。” “诺,皇上……” 宁夏城下,看着眼前的这四万大军,王琼笑的嘴巴都快咧到后耳根去了。 两位领兵将军见到王琼,单膝行礼道:“末将参见大帅。”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