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 (第1/4页)

这样的条件,安北厂当然无法接受。

果然,正如骆志远的猜测和判断,周显华带着市里的工作组千里迢迢赶过去,对方的态度并不热衷,勉强谈了两次,对方直言安北厂没有任何收购的价值,不如赶紧破产了事。勉强维持下去,只能导致更大的亏损。

周显华无奈,只得率团返回,向市长劳力进行了当面汇报。

劳力当即指示,由周显华牵头,重启跟康桥企业集团的并购谈判。

所以,在沈宏卫等人来之前,骆志远已经心里有数。安知儒曾经暗示他,要不要争取一下邓书记的支持,骆志远婉言谢绝了。

5月12日上午9点11分,对于骆志远和康桥企业集团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铭记和载入集团发展史册的重要时刻。

办公室的电话铃声急促响起,骆志远接起电话淡淡道:“哪位?康桥企业集团,骆志远。”

“骆总,我是常建啊。”

“常建啊,事情办得咋样了?”

“骆总,专利申报下来了,已经走完了最后一道程序,最多后天,就可以完成申报。同时商标注册也结束了我看,我们下周就可以回市里了。”常建的声音微微有些兴奋。他是一个性格内敛的人,并不喜张扬,纵然是情绪欢喜,但表现出来还是相对比较沉稳。

“好!”骆志远大喜,猛然一拍桌案,“常建,只要专利申报完成,电动车这个项目,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骆总,专利申报没问题了,那收购自行车厂的事情进展如何了?”常建急切地问道。

在上马电动车项目上,常建比骆志远更迫切。当然,常建所图的不是经济利益,而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他的发明和专利,只有经过批量生产走上市场,经过市场检验,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否则,捏着一张专利证明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意义不大。

“你先不要急,今天下午,机械局的人会来继续跟我们谈。”骆志远轻笑一声,“好了,长途电话费贵,我就不跟你闲扯了,等你们回来,我再给你们设庆功宴!”

其实专利申报成功,完全靠的是骆志远的个人人脉。常建对此心知肚明,对骆志远的信任、敬佩又因此多了一层。

能在京城这种高官权贵遍地走的“山头”上找到关系渠道,而且看样子还非常有能量,由此而推断,骆志远的背景绝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跟常建通完电话,骆志远的心情就变得无比的放松。

专利到手,只要谈妥对自行车厂的收购,马上就可以集中精力投入电动车的研发。如果一切顺利,最迟半年后,首批康桥牌电动车就开始上市推广销售。

不多时,韩大军匆匆敲门走进来笑道:“骆总,沈宏卫的人马上就要到了,我们要不要出去迎一迎?”

“当然,不管怎么说,人家可是市政府部门一把手,响当当的正县级领导干部,这点面子如果我们不给,恐怕这位沈局长就要恼羞成怒啊。”骆志远朗声一笑。

见骆志远的神态很放松,似乎并不拿着当回事的样子,韩大军虽然陪着笑,心里却越来越迷糊。

他真是越来越看不透骆志远了,每每与骆志远单独相处,骆志远都给他一种“老奸巨猾”的感觉,可眼前的骆志远明明却只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

市委,市委书记邓宁临办公室。

邓宁临一边手持洒水壶给自己办公室伺弄的两棵兰草慢慢浇水,一边淡淡道:“知儒,骆志远那小子又想收购自行车厂?他倒是收购国企上瘾了,看来尝到甜头了。”

安知儒陪着笑脸,揣摩着邓宁临的真正意图,小心翼翼地道:“邓书记,自行车厂的情况比前面那两家国有毛纺厂的情况还要糟糕,也不知道小骆是怎么想的,竟然产生了这种投资意向。”

“知儒,你不能用一般的眼光来衡量骆志远,这小子做事不按常理出牌,从不循规蹈矩,野心十足,但也表明他创新的意识很强,在改革开放逐步走向深化的大时代中,正需要他这种敢想敢干的年轻人。”邓宁临再次笑笑,“他不会做吃亏的买卖,既然要收购自行车厂,说明这个厂子对他来说,还有可操作的价值。”

“问题的关键在于,骆志远能看到自行车厂的价值,而我们我们的监管部门却看不到,所以,摸不清骆志远的脉搏,才容易被骆志远牵着鼻子走。”

邓宁临又道。

安知儒心里凛然,没有敢回言。

邓宁临笑容一敛,嘴角轻挑,“至于说到临海去给人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