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 (第1/4页)

骆志远出去开了门,赵寒陪着笑走进来:“领导,还去给苗晓送车吗?”

“去,怎么不去,说好的,我可不能失信于一个小姑娘!”骆志远坐在办公桌后面,喝了一口茶水,略微定了定神,就起身穿上自己的黑色妮子大衣,翻翻起领子系上围巾,带着赵寒下楼去。

党政办的王倩和鹏程中学的校长宋军已经等候在楼下,王倩身边就是那辆崭新的电动车。易纲一共送来了16辆车,15辆捐赠给镇里,1辆是骆志远个人送给苗晓的奖品。

“好,咱们去!”骆志远本来不用亲自出马,但他想来想去,还是想趁着这个机会去苗晓所在的向阳村走一趟,走访一下村民,看看这个号称全镇最穷的村究竟是何种情形。

向阳村距离镇里有四五里路的样子,赵寒开着骆志远的普桑拉着骆志远和宋军,王倩则独自骑着那辆电动车跟在后面。

一行人离开镇里,赶到向阳村的时候,最后一抹斜阳的余晖即将沉入天际,天色变得有些昏暗下来。

赵寒将车停在村口,骆志远下车来环顾四周,微有感慨。与镇上其他村相比,向阳村的村容村貌的确是非常“寒酸”了,从村头眺望进去,全村竟然没有一幢楼房,全是那种平矮无序分布的砖瓦房,烟囱里冒出青烟袅袅;而村里的道路也是压实的黄土路,若是遇到雨雪天气,恐怕就泥泞难行了。

一两声犬吠传来,几个孩童欢声笑语地推着铁圈跑过来,好奇地打量着骆志远一行人,又欢呼着散去。

“老赵,这个村有多少人?”骆志远问道。

赵寒笑着:“大概有800多口人,算是镇里比较小的村子。”

“看起来是比较穷的。”骆志远沉声点头,中学校长宋军在一旁插话道:“骆镇长,这个村的情况比较特殊,村庄建在一片洼地上,这个地方是原先的古河道,地理位置不好,又容易塌陷,因为这个原因,村办企业很难兴建,也没有人愿意来这里投资办厂,久而久之,就成了咱们镇里的贫困村。”

“村里的壮劳力都在镇里打工,基本上不种地了。按说也不算穷,只是相对而言吧。”赵寒补充了一句。

这个时候,王倩骑着电动车匆匆而至,寒风吹得她脸颊通红。

“骆镇长,这车速度不慢呀。”王倩双脚点地,摘下棉手套搓了搓脸颊,“比摩托车稍慢一点,很请便呢。”

骆志远笑着拍了拍王倩的肩膀,“辛苦了,走,咱们去苗晓家,宋校长,你领路吧。”

其实这个时候,苗晓已经迎候在自家的院子外边,就在这条村内土路的那头,影影绰绰地,能看到一个瘦小单薄的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看到骆志远真的送来了一辆崭新的、从来没有见过的电动自行车,苗晓有些怯怯地打量着这车,又红着脸垂下头去。

十四五岁的年纪,本是青春含苞怒放的年纪,但对于这个女孩来说,却枯黄干瘦一看就是长期营养不良的结果。大冷的天,她只穿着一套洗得灰白的运动服,脚上穿着的那双球鞋鞋面都被冻得发硬。

骆志远扫了她一眼,心里轻叹。他笑着望着苗晓轻柔道:“苗晓同学,这就是送给你的电动自行车,你以后可以骑着它上学!喜欢吗?”

苗晓嗫嚅道:“喜欢,谢谢领导!”

王倩将车推进苗晓家的院落,一条大黄狗突然窜了出来,汪汪直叫,吓得王倩一个激灵,连往后退。

苗晓匆忙跑过去一把抓住黄狗的脖颈,拍了拍,黄狗便乖巧地跑去,也不知躲在院中的哪个角落趴伏下去。

眼前这个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一棵石榴树种在中间,而两侧还有一排丝瓜架子,上面缠绕着干枯的藤蔓。三间旧瓦房里昏暗一片,苗晓赶紧带着骆志远一行人进了屋,打开了电灯。电灯的光线非常暗,朦朦胧胧地。

赵寒皱了皱眉:“苗晓,你父母呢?”

苗晓柔弱地站在那里,低低道:“赵主任,我爸在镇上厂子里打工,还没有回来,我妈”

苗晓哀伤早熟的目光投向了里间。

骆志远的视野投射过去,透过半掩肮脏的门帘,隐约能看到一个头发凌乱躺卧在床上昏睡的女人侧影。

宋军叹息着小声解释道:“骆镇长,赵主任,苗晓妈三年前就半身不遂瘫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苗晓爸爸在镇上的工厂打工,她还有一个哥哥,一年前辍学跟别人去了南方打工,至今音信全无,生死不知。”

“这孩子挺不容易的,她妈全靠她照顾,她爸爸打工一月也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