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 (第1/4页)

大太太忙想起来去问大老爷要帖子:京城风俗,这刚到京的人家,往往要夫妻双方亲手写了拜帖,由有脸面的下人逐一上门送贴请安,才算是全了礼。

大老爷在外院却是已经安置下了,不消半日,就送了一叠新写的拜帖过来,无非也就是秦家、许家、孙家等亲眷以及焦家、伦家等同僚罢了,大太太于是一边翻看,一边命七娘子代笔,为她写拜帖。

这是七娘子轻车熟路的活儿,她垂首刚写了几行字,就听得大太太咦了一声。

抬起头,就见得这位中年贵妇,一脸的似笑非笑,将手中的拜帖递了过来。

“看来你爹这人越老,是越有些沉不住气了。”大太太笑吟吟的,脸上也看不出是怒是喜。

七娘子定睛一看,这才发觉在落款上,大老爷没有落官名,竟落的是堂号。宝信堂杨四个小字虽然舒缓,但落笔露急,收笔带锋,显然在写这几个字的时候,心里带了怒意。

这一年多来,虽然朝堂风云起伏,但杨家的内宅却很安逸,七娘子也难得地过了过舒心的日子。

只是这才一到京,连屁股都没有坐稳,外宅的男人,似乎就有在内宅翻腾出一点风云的意思了。

七娘子接过大太太手中的红皮拜帖,细细沉思了起来。

……………:明天忽然要外出,当然还是老样子会找人更新,但是估计是加更无望了。

太突然了,下周二才会回来……天啊,抱头,存稿又要不够了。

今晚吃了稀饭,卤豆腐干和卤鸡爪配。

PS 有谁能教我用电压力锅煮稀饭不溢锅的办法?我已经要被逼疯了!!!!我用过两个电压力锅,煮别的都不溢锅并且都很好吃,但是每次煮粥就会把米汤溢一灶台,非常的难以清理,黏糊糊的搞的抹布也是黏糊糊的,令人非常的暴戾想要砸锅啊啊啊!最可恨的是,还无法推诿到电压力锅身上,因为这两个电压力锅都在(我不在家)的情况下被别人拿来煮过稀饭并不会溢锅,所以一定是我的问题……

是我水放太多了吗?!!!!!!!!!!可恶啊!!!!!!想要掀桌呀!!!!!!!

159、龃龉

到底是人口少,虽然东西多,但好在大太太身边的能人不少,药妈妈、王妈妈、梁妈妈还有叔霞,都是能沉下心做事的好帮手,不消三数日,杨家就在小时雍坊的宅子里安顿了下来,宅门口也挂上了宝信堂杨的牌匾,大太太一边打发人往江南报平安,一边又派人给秦家大舅请安,二娘子、五娘子,甚至于宫中的六娘子,也都遣人上门问了安。

京中的亲朋好友也自然有问安信送到,只是碍于大太太还在孝中不能赴宴饮乐,才无人上门相请,大老爷却是已经收了不少邀宴问安的帖子,只是他到京第二日就已经派人到吏部注册,皇上立刻召见,这几日已经忙了起来,一时无暇与亲友们会见罢了。

在外办事的男人没空,是很自然的事,往往这时候就要女人出面外交,只是大太太刚过热孝,亲朋好友也多少因为秦帝师的丧事带孝在身不便相见,秦大舅又是个古板人,虽然时常遣了管家过来问好帮忙,但除却公务外,全家人是再不出门一步的,大太太也深知他的性子,越发不敢随意外出拜见,杨家的内宅,就反常地冷清了下来。

“难得上京,谁想到你二姐要守孝,五姐又是五六个月的身子,不好走动,我们带孝的人家,只有在家待客,没有上门拜访的道理。”大太太就和七娘子诉苦,“反倒觉得冷冷清清的,好像在京城举目无亲似的!”

其实以大太太出嫁女的身份,虽然也要服一年的齐衰丧,但终究是以夫家为主,往往过了头半年的孝期,也就可以出门走动——这礼教虽然是礼教,但也没见哪个孝子头一年丧期里是不洗澡的——真要这样讲究,大太太现在应当还在苏州服丧呢,毕竟随着社会的需要,总有种种变通的办法。只不过秦大舅就在左近,大太太不敢放肆罢了。不然,七娘子私心揣想:以她老人家的性子,只怕是才上京,就迫不及待地要去探望五娘子了。

虽说不好见面,但到底是在京里,二娘子与五娘子三不五时就派人回来请安,不是送鲜果就是送时蔬,还有帮着大太太安顿家业,联系店铺介绍可靠的买卖人……到了十月底,满了百日热孝,二房近年来得宠的良姨娘,也就上门请安了。

“知道太太身上带了重孝,就不敢上门求见,”良姨娘是当年大太太送上京的美人儿,对着大太太说话,不期然就多了一份亲近,“掐着日子算着太太出了孝,这不就赶着上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