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中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之外,还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蒋委员长在日后那句经典的“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也被沈修文剽窃在作文之中。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说的好啊。”看完沈修文的这篇作文,作为刚刚带领第五军从淞沪战场上回来的张将军感触万分。

良久,张将军才放下手中的文章,对副官说道:“这个沈修文的确是个人才,不过行事还显鲁莽。日后进入军校以后,必须要严格进行教育。他说的没错,中日之间迟早要有一战,我们国家就需要象他这样的人才。”

虽然入学考试还没有结束,但张将军已经把沈修文视作为军校的一员了。能写得出这样的文章的人,怎么不会通过口试呢?

正在酒楼和程德安、赵树久一起推杯换盏的沈修文忍不住打了一个打喷嚏。此时的他丝毫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张将军惦记上了。

老万新书上传,叩求大家多收藏,多推荐。老万拜谢了。!~!

..

第十八章 中央军校(五)

中央军校的入学考试,口试对于那些考生来说才是最难的一关。wWW。很多人刚刚从学校出来,以他们的认知水平很难能得到那些挑剔的主考们的认可。而沈修文则不然,后世的他在大学毕业后在找工作的时候,经过了无数次的面试。口试,对于他来讲首先一点就是毫不露怯,而且凭借他超越时空的见解,面对考官的问题,侃侃而谈,有理有据。

考官们一个个不由震撼了,沈修文的有些论据已经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口试结束后,考官们无一例外地给沈修文打出了口试的最高分——满分。

所有考试成绩要到三天后才能正式公布。相对于口试表现欠佳而十分紧张的程德安和赵树久,沈修文显得十分的轻松。在等候成绩正式公布的这三天里,硬是拉着他们逛遍了南京城的玄武湖、夫子庙和秦淮河,尝遍了南京盐水鸭、桂花糕等特产。

三天后,中央军校第九期续招入伍生录取名单终于张贴在中央军校的大门口。

一大早就被程德安和赵树久拖来的沈修文发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其中,而且竟然是高居榜首。同来的程德安和赵树久也在榜单中找到了各自的名字。赵树久第五十二名,口试中一问三不知的程德安竟然也已第九十七名堪堪被录取。

欣喜若狂的三人少不了又是大肆庆祝了一番。回到家后,沈修文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了上海的家人。听说自己的儿子考取了中央军校而且还是第一名时,沈老爷子连连叫好,当场宣布奖励沈修文一万大洋的同时,还不忘嘱咐突然有出息的小儿子要好好用功,谋得一个好出身,将来为国效力。

一个星期后,中央军校第九期续招入伍生正式报到。报到后每人领取两套军服和一本《精神教育》的小册子。中央军校自第八期开始实行德式教育,学制也由以前的一年甚至几个月延长到三年。对军校入伍生进行系统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教育。

由于沈修文他们是续招生,相对于原第九期的学员,入学时间相差了将近一年。原本入伍生首先要进行一年的军事训练,由于这个原因被压缩到了三个月。正式报到之后,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精神教育》培训之后,续招的这一百名入伍生以班为单位,分散分配到部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

虽然只有三个月,但是在出发之前教育长张将军训话时,特别指出他们三个月的军训标准必须要达到原九期学员的水平。

沈修文虽然年纪比较小,但是由于上过战场杀过鬼子,又是入学考试的第一名,被推举为他们这个班的班长。程德安也和沈修文分配在同一个班,不过赵树久却被分到了另外一个班。

驻扎在南京的部队一共有三支,就是参加淞沪抗战的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本来,沈修文很希望能分配到八十八师,毕竟自己曾经跟这支部队并肩战斗过。但是最后的结果让沈修文有些失望,续招入伍生一共分为八个班,四个班去了八十七师,三个班去了八十八师,唯独他们这个班被分配到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教导总队是整个中央军系统最精锐的部队,由德国教官指导训练。能分到这样的部队进行训练,其他班的学员都羡慕不已。班里的其他学员纷纷感到十分的荣幸,沈修文心中的小失落也很快消失了。

第二天,沈修文所在的九期续招生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