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部分 (第1/4页)

“原来是这等区区小事。”刘邦将那册子收入袖中,说道:“爱卿大可放心。这些都是有功之士,岂能让他们无家可归,老无可依?回洛阳之后,这事就让樊屠子去办。”

现在那樊哙已跟刘邦回了洛阳。刘邦对这位小弟是特别信任,地位相当于汉军总司令的角色。

“陛下爱民之心,一代圣主也。”文武群臣齐声赞颂。

刘邦乜斜着眼看向韩淮楚,又道:“还有件事想与爱卿相商。义帝殁后并未留下后人。诸王之中,只有你最熟悉楚地风俗。朕以为继承义帝楚王之位,无人比爱卿合适。拟改封爱卿为楚王,也好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这一说,那朝堂之上一片讶然。

义帝姓熊,大王姓韩,那放牛娃有没有后关大王屁事?要大王去继承义帝的楚王之位,这个创意简直是匪夷所思。

军马解散,还可以再聚。以大王的威望,只要需要时登高一呼,立马可以号召十万大军。以他那梦幻般的军事才能,十万军马可以让山河变色。离开这万民景仰君臣同心的齐国,去到那陌生的楚地,却是调虎离山,对大王是极其不利。众人都感觉到刘邦那提议,就是一个用美言编织成的圈套。

刘邦只是一个提议,答不答应还要看大王愿不愿意。就算是圈套也要韩淮楚甘心情愿地跳下去。群臣的目光,齐刷刷向韩淮楚看来。

“承继义帝社稷,富贵还乡,固韩信之所求也。不知陛下将赐为臣何地?”韩淮楚微笑着问道。

“就是爱卿老家,淮北之地,定都下邳。”刘邦紧张地说道。

以齐国济北,胶东,临淄,琅琊四郡,换只是半个东海郡的淮北,是傻子才会答应。

大王果然就是傻子。只听韩淮楚清清楚楚说道:“臣愿领命。”

刘邦闻言,心中一块石头落地。那看向韩淮楚的目光,由忌惮变成了嘲弄。

“原来自夸能将百万大军的韩信不过如此,被朕玩弄于鼓掌之间,一声屁都不敢放。”

刘邦再看那齐国朝堂上群臣,充满了得意之色。

“看吧,这就是你们忠心敬仰的大王,一个傻子。你们跟了这个无所作为的傻子,有何前途可言?”

刹时那满朝文武都凉了心。

第四章 身有隐疾

原来并不指望韩信会答应去楚地为王,哪里知道这小子答应得如此爽快,刘邦有点喜出望外的感觉。

真是爽飞了!三十万大军就这么被搞定,最叫人忌惮的韩信就这么被自己连哄带骗答应去淮北。刘邦这一趟算是不虚此行,他老兄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他还是担心,这韩信还有一套文武班底。

刘邦能做到天子地位,就是有沛县那帮死命相随的班底。人才的重要,他最清楚不过。

韩信的这套班底可了不得,韩信就凭这套班底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积累起强大的实力掀翻了那不可一世的项羽。要是这套班底随他一股脑去了淮北,一样可以把他掀下马来。

刘邦脑子转得飞快,立即就有了新主意。

“韩爱卿徙往淮北,尔等群臣若是愿跟随故主,各自请便。余者恪守本职,在此等候新主到来。”刘邦在殿上高声宣布。

一石投下,立即激起千层浪。

大王改封为楚王,也会重建那楚国小朝廷。君择臣,臣择君,彼此都要擦亮眼睛。一个前途不甚光明的大王,是否值得跟随,任何人都要考虑考虑。要是不跟他去淮北,回家做个平头百姓放弃那点荣华富贵又特别可惜。何去何从?那大殿上众多臣子都在患得患失。

刘邦这么一宣布,立马将那些患得患失之人心中顾虑打消。

“原来天子还要册立一个新齐王!这太好了,既可以不必远离家乡,又可以保住荣华富贵。就不知天子要册立的新齐王是谁?”群臣都在窃想。

齐国四郡,滨临大海,物产丰富,这可是一块肥肉。刘邦不是对那封藩素不感冒,不趁这个机会把齐地收回,干嘛还要封个齐王?

原来那刘邦对封藩不感冒是限于对别人的,他是想封那曹寡妇生的自己的大儿子刘肥做齐王。树几个刘姓为王,也是抗衡那些异姓王之意。这时的刘邦儿子都还小,只有那刘肥即将成年。他便想到将齐地赐封给刘肥。

也是刘邦目光短浅,只想天下皆姓刘,那大汉江山就可永固。却不想到那刘姓诸王封地都成独立王国,姓刘的子孙也会造反,后来至汉景帝之时酿成七王之乱。此是题外话,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