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 (第1/4页)

宴罢,刘备请归新野,刘表允之.庞统今日在席上不仅在细察荆州众人行止,对刘备也是一样,见刘备稍有所成,便有沾沾自喜之意,失望不已,奈何已归刘备,后悔不及,只得相劝刘备道:"主公小胜贼寇,便志得意满,难道主公志止于此焉?"

刘备虽然才能有限,可他有个好处,就是能从善如流,闻言便深深自责,拜谢庞统道:"军师所言甚是,备今日有些轻浮了,日后还望军师时刻指点."

能得到这样的效果,庞统也满意了,刘备此人还是可堪辅佐的.

数日后,刘备等人便返回新野去了.到新野之后,庞统大刀阔斧,去旧革新,把新野治理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日夜与刘备三人一起操练兵马,训练士卒.!~!

..

第八十八章 事难求全

WwW、QunabEN、coM闲来,刘备和庞统谈起凤雏、卧龙之言.刘备自得庞统之后对诸葛亮之心就不是那么热切,以为有庞统相助,大事可成.庞统自然从庞德公那里听说了刘备寻访卧龙、凤雏之事,庞统和诸葛亮相识已久,对诸葛亮的才学也是佩服不已,自以为不如诸葛亮远甚.

听刘备提起访诸葛亮不得一事,便道:"主公,诸葛孔明之才远在我之上,主公还宜再往访之,若再得诸葛孔明相助,则大业可期."

原本刘备也未必没有这个意思,只是有点担心庞统,怕他会有不满,如今得庞统这么一说,刘备也就没有顾忌了.以新野之事尽付庞统,兄弟三人又一次往隆中去访诸葛亮.关、张二人这些日子总算见识了什么叫大才,光新野的变化就教二人对庞统佩服的五体投地,对刘备再去寻访诸葛亮稍有不解,认为有庞统相辅就足够了.

三人来到隆中,诸葛亮还是没有回来,便留书离去.徐番等人依旧住在诸葛亮家中,得知刘备留下书信,徐番便欲将书信毁去,转念一想,这样一来,恐怕到时会引起诸葛亮不满,事情又不能做的神不知鬼不觉的,至少府中就有数人知道此事,日后早晚会被诸葛亮知道.因为赵信的吩咐,徐番等人不敢对诸葛亮家中仆人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来,否则徐番还真想把知情的人灭口了事.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徐番等人也终于等到了诸葛亮.回到家中,得知兄、弟俱往投赵信去了,家中还有人相候,诸葛亮便请徐番等人来见.徐番奉上赵信亲笔书信和诸葛谨书信,退往一旁,默察诸葛亮神情.

赵信信中其意拳拳,诚恳相邀,诸葛亮也颇为意动,诸葛谨信中却只道及兄弟二人往汝南投赵信去了,令诸葛亮无需牵挂,若有意从之,早去相会.诸葛亮看完两封书信,一时沉吟不决,赵信其人诸葛亮也多有了解,不失为一明主,可这却与诸葛亮当初所立之志有所冲突.昔年诸葛亮见天下大乱,汉室将崩,便有辅佐刘氏,中兴汉室之志.若是光只有这一点,诸葛亮大可干脆拒绝赵信,可这当中又涉及到兄弟亲情,任诸葛亮有济世安民,安邦治国之心,经天维地之才,也难以取舍.诸葛亮凡事喜欢谋定而后动,便对徐番道:"且容我思量一番."

依徐番等人的想法,这有什么好考虑的,若非赵信千叮咛万嘱咐,要对诸葛亮一家,特别是诸葛亮恭敬有礼,定会出言催促.

事情要多巧就有多巧,诸葛亮还没有明确答复,刘备三人又来了.徐番暗忱事情有些不妙,此番可阻止不了刘备与诸葛亮见面,况且算起来这是在刘备地头,有起事来,便会身处险境.赵信万万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与刘备争夺诸葛亮,在他的想象中,刘备三顾茅庐应该在数年以后,殊不知,因他的出现,许多事情都改变了.

见到诸葛亮,刘备故伎重施,把对付庞统的那一套搬了出来.刘备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汉室宗亲的身份,虽然无从考证,可刘备逢人就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久而久之,就算不是事实也变成事实了.如今汉帝被害,诸葛亮要匡扶汉室,刘备就是最好的人选,若非诸葛亮见刘表不堪辅佐,早已投刘表去了.一个人的理念是很难改变的,对古人来说尤其如此,诸葛亮立志辅佐汉室,就算他投奔了赵信,若是信念不改,日后难免像昔日曹操和荀彧一样发生冲突.

刘备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姿,下拜道:"涿郡愚夫,汉室末胄,区区刘备拜见先生,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曾两次晋谒,不得一见,留书以付,不知先生曾览之否?"

诸葛亮回来之后,家人自然把刘备书信奉上,诸葛亮早已看过,便答道:"将军忧国忧民之心,可敬可叹,奈何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