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 (第1/4页)

曹军一到,便将西门地防务整个接收过来,以夏侯敦所领的一万兵马,守御西门想来是绰绰有余地.夏侯敦才刚入睡未久,泠苞率人来见。 将军士拾得的书信奉上.夏侯敦接过信来,稍一过目,沉吟一会,便对泠苞道:"此事还是等明日与刘备那边的人商议过后再说吧!"

翌日一早,夏侯敦令泠苞引兵守城,与彭羕领人往北门去见关羽、廖立等人.

看过书信之后,关羽久久不说话,实在是不知该如何分辨信中所言之事的真假.连多谋善断的廖立看了,一时之间也是难下定论.若信中所言为真的话,眼下倒是一个击破城外赵军的大好时机.可陈到一个新降之将。 按理说赵营那边怎么都会对他有所防备地。 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得到领兵的机会.眼前的事情却刚刚相反,陈到不仅独领一军来攻西门。 更是寻得了机会射了这样一封书信入城,教人如何能不起疑!

众人斟酌再三,还是没个头绪.本来他们只要守住樊城便万事大吉了,也没什么可多想的,可这样一个取胜的机会摆到面前,对众人来说,尤其是关羽等一干武将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蛮大的诱惑.要人果断下决心放弃这样的诱惑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夏侯敦二人倒成了旁观之人了,他和彭羕地心态倒放的比关羽等人来的要平稳得多.能借此机会战胜城外的赵军固然是件好事,就算把这个机会白白浪费了,于他们也没有什么,毕竟这是刘营自己内部的事,尽管夏侯敦极想亲手从赵军手上找回杀弟之仇.

曹操将夏侯敦派到樊城来,一为看重夏侯敦的武勇,二为夏侯敦地治军之才,希望夏侯敦与关羽携手守好樊城,以为汉中东面屏障.但夏侯敦的为人曹操却是深知的,尤其是与关羽这等比他更心高气傲的人共事,生怕二人起什么争执,坏了大事,行前曹操曾就此一再嘱咐夏侯敦,以防坏事.夏侯敦这才能与关羽和和气气的共事.

既然是刘营内部的事,这个决定当然要关羽、廖立两人来做了.就算陈到可信,可要击败城外的徐晃兵马的话,就是有陈到为内应,也需要城中守军出动大半才能成事,这可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一个不好,樊城就有可能会失守.权衡再三,廖立还是出言劝关羽不要轻信此事,以守城为要.关羽虽然极想一战击破徐晃所领兵马,证明自己地能力,甚至挽转整个战局,但他也深知樊城地重要性,廖立又这么说了,也只好白白放过这个机会.

关羽、夏侯敦兵到后,赵军的攻势一下子弱了很多,前日是一味地猛攻,这两日不过是小打小闹,简直有天壤之别.此事也再正常不过了,敌方援兵赶到,徐晃缓一缓攻城也是必要的策略.

而在关羽、夏侯敦兵到的当夜,新野那边就传来了赵军大举来攻的消息.消息传来地同时也带来了孔明的手书,孔明于信中又一再嘱托关羽等守好樊城.关羽等人虽在樊城。 却是心悬新野那边的战事.就凭城下的三万赵军,守住樊城还是没有问题的,而据传来的消息判断,新野那边的战局却远比此间来地危急.

就在关羽等下定决心不理会陈到后,陈到于夜里又射了一封书信入城.陈到一而再的射信入城相约图谋赵军,既令人不得不加以重视,又让人不禁怀疑起其虚实来.陈到这样做。 或可解释为其对刘备忠心耿耿,或可解释为另有用心.在廖立等人心中。 反而是后者占了上风,想来陈到孤身在赵营,就算城中相信了他,也很难与其互通消息,他却不遗余力地一再射信入城,教人如何能不怀疑其用心!

基于樊城的重要性,谨守城池。 闭门不出,乃是最好的选择.在关羽等反复确认这一点后,还是决定不理会陈到.

射了两封信入城,却没得到半点回音的陈到,在营中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走来走去,久久难以平复心绪.已经两日了,事情还没办好。 教他又怎么跟徐晃交代!

既然前两封信不能取信于人,再作书射入城中只怕也是枉然.但陈到一再考虑之后,还是决定在第三日夜里再次射一封信入城,在这封信中,他将行事的时刻、暗号全都定下了.管他关羽等人信不信此事,反正先将事情办好再说.送出第三封书信后。 次日陈到就收兵回北门外的大营去了.

第三次收到陈到地书信,关羽等都不知说什么好了.事情因陈到这么一施为,变得越发诡异起来了,教人怎么也琢磨不透陈到究竟是怎么个心思.虽说如此,却做到了信中所说的收兵回北门外大营这一点,不管他究竟是什么意图,用什么办法办到这一点的,事情既然做了出来,令人不得不更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