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 (第1/4页)

率先走出来,竟然是宋太后。这位年轻的太后,一脸悲色,俏生生的迎风立在皇宫门前。

参见太后。一群大臣齐齐拜了下去。

宋太后吩咐众人起身,就在宫门口,声音颤抖着说道:昨夜的事,想必诸位都已经清楚了吧。

李崇矩抢上前去,朗声说道:昨天夜里,事起突然,大家都是猝不及防。赵相公听闻皇宫有变,就急忙召集群臣,要入宫来。可是宫门紧闭,禁军无法调动,我们一干老头子,也只能在宫门外等候消息,到了皇宫没有多久,便听说潘衙内已经斩了企图谋反的赵德芳。只是,还不知道官家

赵普对这位老亲家忍不住暗暗点头,李崇矩这一番话滴水不漏,不光如此,还把球踢给了无法调动的禁军。要是将来找麻烦的话,替罪羊也是那些将军们。总不能让这些文质彬彬的书生,拿着砚台笔杆子去和明火执仗的官兵拼命吧?那样就算是死了,也没有任何价值啊。

宋太后缓缓的说道:官家昨夜被反贼**一箭,已经不治身亡。

死了?数百名官员齐刷刷的松了口气。毕竟是一国的皇帝,要是赵德昭不死的话,站出来说话,还是有威力的。至少,那些从小就被洗脑洗得成了呆瓜的人们,会毫不犹豫的站起来拥护自己的皇帝。在这个年代,哪怕是死了爹妈都没有死了皇帝伤心。这也算是孔夫子千余年来的教化之功了。

官家赵普扑通一声就跪倒,脑袋在地面上磕的蓬蓬响,哭喊道:老臣也是不想活了

说着便要爬起身来,朝宫门口的石狮子撞过去,吓得身边几名官员急忙拉住赵普。这位平日里一本正经的相国,踢腿挣扎,脑袋瞄准了石狮子的方向,看样子是不把自己的脑袋给撞烂誓不罢休了。

还有许多官员抱的是和赵普一样的心思,难得有这么好的演出机会,要是不好好表现一把是不是太可惜了?可是,相国都已经率先冲了上去,自己现在杀上去也没有什么意义。最后说不定还被人定性为抄袭模仿,实在是不太值得。便静静的站在后边看着热闹。

赵普这边还在闹着,从禁军那边就走出几个年轻官员,为首的寇准躬身对宋太后说道:太后,宫中出了这等事。是大宋的不幸,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眼下当务之急是要立一位新皇。赵德芳谋反,官家宾天,金匮之盟已经算是过去了。臣以为官家之大皇子聪明仁爱,乃是一代明君之资。还请太后懿旨定夺。立大皇子赵惟正为君。继承大统。

宋太后还没来得及发言,这边正寻死觅活的赵普就急了,赵惟正是他辛辛苦苦从宫里给弄出来的。哦,现在还没来得及邀功,不但台词被寇准给抢了,好人也被寇准给做了?赵普一想这个亏不能吃的太大,也顾不上再撞那个倒霉的石狮子。推开扶住他的众人,走到宋太后的面前,说道:太后,大皇子的确是帝王之相,继承大统,保大宋江山。开封府如今局势混乱,还需要大皇子来稳定大局。虽然年纪幼小了一些。不过,太后可以垂帘听政,也可以指任辅政大臣。当务之急,还是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赵普心中暗笑,这个高帽送到宋太后的面前可谓是最好了,一来给了她名正言顺的垂帘听政的机会,试问权力又有哪个是不爱的?再则,辅政大臣?自己岂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众人的眼光顿时齐刷刷的凝聚在宋太后的身上。

【第八十六章 政治这玩意】

垂帘听政?宋太后的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这不是把自己往断头台上送吗?谢慕华虽然现在人不在开封府,可是很快就要回来了。要是他回来之后,发现有个太皇太后坐在宝座上美其名曰垂帘听政,那还不马上跟自己翻脸?这样的小人是不能做的。

大皇子继承大统理所当然。其他的事,诸位臣工自行商议吧。宋太后有些疲倦的吩咐了一声,便转身朝内走去。

许多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半会都没了主意。还是赵普的心思转的快,紧随着宋太后的脚步就朝皇宫内走去。余下的大臣随即快步跟了上去。

从正月初一开始,皇宫内就不断有诏书颁布,一条条消息震惊的开封府百姓目瞪口呆。先是赵德芳造反被潘惟吉手刃,官家赵德昭遇刺身亡。随即大皇子赵惟正继位。由同平章事赵普、曹彬、少保谢慕华联合辅政。

王溥一家销声匿迹,有消息说王家参与这次谋反,但是奇怪的是,王溥在皇宫事发之后,留下遗书,说是官家宾天,自己也不想再苟活在世上。服毒自尽了。这一下让许多人无话可说,就算想要揪着王溥的小辫子不放的人,暂时也没有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