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借以增加反苏资本。为了进一步推动军事同盟的签订,为了报复〃张鼓峰事件〃的一箭之仇,

以及对苏联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行武力恫吓。日本于1939年5月,在中国东北西部

中蒙边境制造了续〃张鼓峰事件〃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挑衅,借以向法西斯老大哥德国表明

自己的立场。

日军何以再次在中蒙边境制造事端?日军早在1933年AE?,就对苏联作战争准

备,修筑了战备铁路、公路、仓库和机场等军事建筑。1938年〃张鼓峰事件〃的惨败,于

同年9月5日制定了对苏军进攻的反击方案。由于对中国作战急需兵力,此作战计划一直未

能实施。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有了充足的时间和人力对苏联作战。作战的地点就选

在中蒙边界的诺门罕地区。

再说中蒙边界上有一条哈拉哈河。该河以东有一块无人居住地。这块地究竟归属于谁,

外蒙古与关东军是各持己见。1935年,日军关东军测量员曾在这一带被蒙军抓住。这以

后,关东军骑兵就经常与蒙军发生武装冲突。由于边境冲突不断发生和日本吞并外蒙野心日

益明显。1936年3月12日,苏蒙两国签订了《苏蒙互助协定》。因此同蒙古作战就等

于是同苏军作战。

诺门罕周围是一片荒无人烟之地,到处都是沙丘、风淤沙堆和洼地。事件发生时又正值

盛夏,遍地丛生着杂草和灌木。

日军在军事行动之前,关东军就对诺门罕地区苏蒙兵力的配置以及地形和自然条件进行

周密的侦察。之后对日军进行战略布置。1939年4月,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就命令所

属各兵团司令官要执行《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要求一旦发生纠纷,要求部队〃采取果

断行动〃,至于后果,由〃司令部处理〃。

还有一战略要地就是哈拉拉河西岸的台地,比河面高出近百米。这一有利地形在苏军手

里是胜败的关键所在。苏军炮兵就在这个高台上,将充分利用其高度,对日军进行轰炸。日

军却无法看到台地上苏军的情况。

1935年5月11日,在诺门罕地区的日本侵略军,与近百名蒙军骑兵交火。蒙军骑

兵不敌退回河西台地。12日,蒙军增加兵力,骑兵又进入诺门罕。驻海拉尔日本关东军第

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得到关东军司令部的默认后,决定袭击这支蒙古部队。

5月15日中午,第23师团日军,在日军第10飞行队轰炸机的配合下,向诺门罕地

区的蒙军部队发动〃闪电式〃的袭击。蒙军部队很快被击退,只好退到河西台地。日军第23

师团得胜撤回海拉尔。第10飞行队的飞机仍在哈拉哈河上空巡逻和侦察,不久就与苏军战

斗机交战。

日军用武力解决边境纠纷,气焰十分嚣张。苏联的红军根据协定向诺门罕地区增兵,并

在河东修筑了坚固阵地。日军第23师团小原松决定对苏、蒙军队再次进行攻击。5月22

日,日军第23师团的64联队、师团搜索队及伪满骑兵等部队,开进了甘珠尔庙(诺门罕

附近)。为了抗击苏联空军,取得制空权,第12飞行团的第11飞行战队在东荣治少将率

领下,于23日习抵海拉尔(哈尔滨AE?飞)。

5月27日,日军部队按预定计划行动。担任这次作战的指挥官是第64联队的队长山

县武光大佐,根据地形指挥官作出决定:即三面包围对苏、蒙军队进行围而聚歼的作战计划。

第23师团搜索队包括一个骑兵中队,一个装甲兵中队。主要任务是右翼迂回。出发不

久后就遭到苏、蒙军队阻击。指挥官东八百藏中佐分出一部投入战斗,掩护主力前进。没走

多远就被苏蒙重兵阻挡,河西岸台地上的炮群立即切断了该部后路、这下前无路,后也无路

的日军只好听任台地炮火的轰炸。28日夜22时,苏、蒙军队用探照灯,对搜索队阵地猛

轰。接着步兵又冲上来展开厮杀。阵地上到处是日军的尸体。战马被打死,坦克被炸毁,汽

车也着火了。至29日下午6时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