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第1/4页)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官家现时越发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赵顼去掉了矫作,恢复常态,抚摸着妻子的手,长长吐了一口气,无可奈何地微笑摇头。

“官家,臣妾带来一件奇异之物,可为官家解忧消愁。”

皇帝赵顼的神情稍显活跃了一些。

皇后从袖中取出一部帧装精美的诗集,双手呈交丈夫。

赵顼接过一看,惊讶出声:

“《钱塘集》?苏轼的诗啊!苏子瞻又在作诗了!”

皇后笑了:

“诗人作诗,有何奇怪?这部诗集为皇姐贤惠公主今日午前所赠。皇姐特意关照,愿苏轼笔下的西湖风光,能为官家消愁解忧。”接着皇后依在丈夫肩头随口吟出一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官家给苏子瞻找了一个好去处,苏子瞻爱上杭州了,他在用诗句报答官家。”

赵顼摇着妻子的双手:

“谢皇姐关照,谢皇后深情。今晚,王安石迟迟不至,苏子瞻却意外地来到御堂。请皇后先行歇息,朕要打开这部诗集,与苏轼作一次心谈。”

皇后微笑点头,她要把时间留给苏轼,愿丈夫在与苏轼的“心谈”中能得到启迪和宽慰。她顺手移来红莲宫烛。望着丈夫打开《钱塘集》,自己在内室门旁的一只宫凳上坐了下来,远远地望着开始专心专意阅读苏轼诗作的丈夫。

今日午前,皇后跟随崇庆宫的皇太后,去庆寿宫向太皇太后请安,适逢贤惠公主进宫探视母亲和祖母。贤惠公主携来驸马王诜镂版印刷的《钱塘集》数部,分呈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同时分赠皇后一部。苏子瞻,人中凤麟、文坛领袖,《钱塘集》立即给庆寿宫带来了少有的欢乐。太皇太后拍膝击节,吟着苏轼的新作,追慕着杭州的绮丽风光,猜度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的旅途生活。皇太后吟着“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的诗句,称赞着苏轼的忠耿坦直。诗魂感人,逐臣在外,两宫太后眷念之意终于体现在眼前的贤惠公主身上:太皇太后连声称赞驸马王诜为人重义,行事豪爽,并摘下身上的一只玉佩,赏赐王诜“为大宋文坛做了一件好事”。皇太后更是爱婿胜女,开口要拿出私房白银一千两,赏赐驸马“爱惜人才,俾益朝廷”。皇后虽急忙向皇姐贤惠公主祝贺,但她心中却隐约地浮起一块不曾有过的疑团:苏子瞻的诗果真使皇太后、太皇太后神往如此吗?如此深思厚意的赏赐,是出于对苏轼诗才的叹服?是出于对苏轼人格的敬重?是出于对京都寂寞文坛的感慨?还是出于一种高深莫测的暗示呢?说不定这场天灾、朝争的最后结局,两宫大后终究是要说话的。

红莲宫烛的光焰跳动着,皇帝赵顼被苏轼的诗作迷住了。

皇后悄悄地眺望着丈夫,”默默猜度着丈夫读到何处了。是读那首《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吗?钱塘江壮观的海潮在苏轼笔下活灵活现地人化了,那汹涌澎湃、万马奔腾、山飞云旋的雄伟气势和那悬空而照的中秋圆月,似乎都是苏轼胸中思潮的写照。

定知玉兔十分圆,

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

夜潮留向月中看。

“‘寄语重门体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苏子瞻不满足于耳闻,在寻求目睹的真相,这两句诗不正是苏轼心底的追求吗?”

万人鼓噪慑吴依,

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

越山浑在浪花中。

“苏轼借魏晋名将王濬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都建业的故事喻钱塘浪涛的声威,别出心裁,气势恢宏,情切意远,当是苏轼有感而发吧?”

江边身世两悠悠,

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

故教江水向西流。

“豁达中带有苍凉,苍凉中满含希望,这也许是苏轼感慨中对官家的希冀。他在歌吟‘江水向西流’,是盼望自己也能返回京都啊!”

吴儿生长押涛渊,

重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

应教斥卤变桑田。

江神河伯两醯鸡,

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

三千强弩射潮低。

“第四首是苏轼沉郁的牢骚,第五首无疑是苏轼的理想和抱负了。官家,你也在为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