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1/4页)

弁酰�豢勺鲆桓稣兄潞笕送俾畹牡弁醢。�

但他毕竟从太皇太后那儿讨了个绝好的主意。姑且理解太皇太后的用心,真的是“让天意决定王安石去留”,乃“爱惜王安石保全之策”,为王安石送来一个下台的台阶。郑侠弹劾奏表中的“天意”是什么?不就是“观臣之图,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吗?一个监安上门小吏何才何德,竟能使上苍十日之内普降雨霖?疯话而已,连太皇太后自己也不会相信的。但十日之后,“天意”将消解皇太后、岐王颢、嘉王君页和皇室王公对王安石和“变法”的怨恨,王安石和进行的“变法”都将得到保全,群臣的异议也就容易统一了。在灾荒年月,借“天意”暂停部分“新法”,以休息民力,平息城乡黎庶的怨忿;借“天意”进行朝廷“修善人事”的调整,既可以保持皇权“替天行道”的尊严,又可以避免王安石执拗蛮横的反对和王安石追随者的非议!这场“赌博”的任何一种结局,都有利于朕。皇帝应当是英明的,皇帝本来就是英明的。

五更梆鼓敲响,暂停新法的十八项内容已在皇帝赵顼的心头形成,召见群臣的时间、规模已在皇帝赵顼的心头确定,延和殿里乾坤顿转的场面,已在皇帝赵顼的心头闪现了。

决定宰相王安石命运的时间,一步一步地逼近

延和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威严。在骄阳的烧灼下,屋脊飞檐蒸腾着一层白烟,两列披甲挂胄、执戈佩剑的禁军士卒,从丹墀下直抵正殿门前,甚是森严。

王安石跟着大内宦侍在禁军士卒戈剑排列的行列中行走着。

他走进延和殿,殿堂里已恭立着黑压压一片朝臣,肃穆得不闻一丝声响。他放慢步子,眨眼调整了一下因室外阳光刺激而模糊不清的视线,转眸仔细打量两厢的大员,二府、三司的官员来了,谏院、御史台的官员来了,邓绾、舒亶、李定、谢景温等都在用茫然的目光询问着他。

王安石走近高高的御座前固定的首辅位置,用目光向右一瞥,吕惠卿、曾布、吕嘉问等都绷着一张疑惑不解的面孔,直望着他。向左一瞥,陈升之、吴充、冯京等中枢重臣,都耷拉着脑袋,手足无措。王安石心里浮起一层慰藉:大家都蒙在鼓中啊!

忽地,殿外传来宦侍一声尖利的“皇上驾到”的唱引,群臣一阵惊慌,旋即匍伏于地,叩头高呼:

“皇上万岁,万万岁!”

皇帝赵顼踩着群臣骤然腾起的迎驾声,一道闪光似地走进延和殿。跟随皇帝的,是翰林学士承旨韩维和两个中年宦侍。

群臣抬头望去,一时瞠目结舌:皇帝赵顼今天着一袭雪白细绸宽襟博带袍,盘发于顶,绾以白巾,神情严峻,目光含怒。这是“解冠自罚”的装束,更甚“避殿”、“减膳”、“广求直言”!群臣惊骇地纷纷垂下头颅。

王安石更是惊骇不迭。他惊骇不仅因为皇帝敬天自罚又进了一层,更多的是因为韩维的出现使他想到了洛阳的司马光:难道司马君实真地要返回京都了?

赵顼根本没有理睬群臣刹那间的惊骇和沉默,举步登上御座,威严地坐落在御椅上。他似乎忘记了让朝臣“平身”的朝制,开口就向王安石提出问题:

“介甫先生,你认识一个叫郑侠的人吗?”

匍伏的群臣同时抬起了头,茫然地瞪着一双眼睛望着他们的宰相。

王安石根本没有想到皇上一开口就抓住了自己,更没有想到会问及一个监安上门小吏,他懵懂不解地叩头站起答对:

“是监安上门郑侠吗?”

“正是此人,卿可认识?”

王安石愈发糊涂了,既不知郑侠犯了何罪,也不知郑侠立了何功,更不知郑侠何以累及自己。他拱手坦然作答:

“禀奏圣上,监安上门郑侠,治平年间进士,原任光州司法参军,秩满后被臣调进京都,曾居臣门下一年”

“其人品德如何?”

王安石据实禀奏:

“据臣所知,其人博学慧辨,精于儒术,对汉儒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论颇有所得,热衷阴阳五行之说,所见常具新颖,亦颇具奥秘,常人才智不及。故对‘变法’极表赞同,曾以‘调琴瑟而错之,鼓其它则它宫应之,鼓其商则它商应之’以誉九项‘新法’之相谐。其人且聪敏多才,诗画皆优,但生性疏狂,不愿任事”

皇帝赵顼用几声冷笑打断了王安石的禀奏,神情严峻地谕示群臣:

“好一个‘天人感应’!好一个‘阴阳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天,天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