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 (第1/4页)

囊坏磊�睿�

以资政殿大学士吕公著为侍读。

以资政殿学士司马光知陈州

这是一个重要的讯号!司马光惘然失图,凝视着这道诏令,在这些简单明了的字行间,他看清了“广开言路”难以实施的关键所在:

太皇太后心有疑虑啊!怕“广开言路”累及神宗皇帝,怕“广开言路”累及皇权声威,怕“广开言路”累及皇室子孙的天纵英明。宰执大臣们也心存忌畏!怕“广开言路”涉及他们昔日的言行,怕“广开言路”危及他们现时的权势,怕“广开言路”累他们心中设计的未来。“变法”十七年来实施的一切,已经成了一道壁固的藩篱,藩篱上明晃晃地打着神宗皇帝的印记,是神圣而碰不得的。“广开言路”原是一个犯忌的字句啊!

司马光感到一种不平和凄楚,失望地徘徊着,怆然地叹息着:奉诏去陈州吧,朝廷的事情原本就无需自己操心但在整理去陈州的行囊中,他感到一种良心的谴责、责任的驱使、形势的逼迫,思绪更乱了:

“变法”十七年来,人们的沉默太久了,积怨太深了,现时不准说话,怨者怒者迟早总是要说话的,饥者饿者迟早总是要呐喊的。当言语呐喊被封闭于口时,就会变为揭竿而起、烽火连天。这是千古历史留下的不移鉴戒!“广开言路”形似可怕,实则只是为天下淤积的怒愤打开一扇泻泄的闸门而已。太皇太后何其不察?何其察而不明啊!

“变法”营造的藩篱是令人生畏的。有形的藩篱,是戴着各种光环的“新法”;无形的藩篱,是皇权、臣道、伦理、权力所编织的铁链,经纬禁锢着人们的心神灵魂,叛离者将被视为不忠之臣。可怕的藩篱,毕竟是神宗皇帝亲手制造的。

此时的司马光,如同十七年前的王安石,不安于现状,不安于因循苟且!

为了再次申述自己的意见,冲破这层阻塞力量,鼓励太皇太后的信心,尽一个老臣的忠恳责任,四月二十日深夜,司马光把一个月前在弄水轩对梁惟简论述“广开言路”的必需,结合太皇太后对“广开言路”可能抱有的疑虑,郑重地写成《乞开言路状》,再次论述“广开言路”在此非常时期的重要。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司马光把这份《奏状》交给范祖禹,请其飞马京都,直投登闻鼓院以进,并殷切郑重地叮咛说:

“淳甫,‘广开言路’之举能否实施,都寄于你这次京都之行了。但愿这份《奏状》能躲过中书政事堂的截杀,到达崇庆宫太皇太后的手中。我不日将赴陈州就职,愿在陈州看到‘广开言路’的谕旨传出。”

范祖禹神情严峻,点头无语,向司马光鞠躬告别,然后转身走出钓鱼庵。

四月三十日,司马光登上马车,在儿子司马康的陪伴下,离开独乐园,向千里之外的陈州驶去。

陈州位于汴京东南三百里,洛阳至陈州的官道,经汴京东南行至杞县而南下最为便捷。汴京西二十里处有一小镇,名叫榆园,因其地榆树成林而得名。小镇西头筑有长亭一座,乃京都文人、官员西行东来送迎之地,“榆园长亭”遂名于当时。

五月四日午时,司马光乘坐的瘦马布车驶近榆园,司马光推开蓝布车幔,吩咐据辕赶车的司马康说:

“行至榆园长亭不必停留,拐入仙人庄便道,至陈留再歇息打尖吧!”

司马康知道父亲想绕过汴京而直至杞县南下,便应了一声。他抬头向“榆园长亭”望去,绰绰可见长亭前停放着一辆华丽车辇,在阳光下斑驳闪烁。十几匹马在长亭畔蹒跚嘶鸣,其声萧萧。长亭四周有士卒走动,长亭之上有几人相聚。看来是官府人员在作“长亭迎送”。司马康怕瘦马布车败坏了官员们的雅兴,便挥鞭驱马,以便加速驰过“榆园长亭”。

当司马光的瘦马布车驰至长亭台下时,一串清朗的声音从长亭腾起。随着声音的传来,八名大内禁卫跃上官道,一字排开,堵住了去路,一位身着朝服朝冠的中年官吏,一把挽住了奔驰的瘦马:

“司马公休,当代子路,为夫子御车而驰啊!”

司马康大惊,跳下马车,凝目打量,原是邢恕:

“和叔,这,这是何为?”

邢恕压低声音,以问作答:

“司马大先生可在车内?”

司马康不解地点头。

邢恕一笑,移步车侧,深深一揖:

“晚生邢恕,恭候司马大先生。内臣张茂则大人奉太皇太后陛下诏令,在此恭候大先生已有三个时辰了。”

司马光听到内臣张茂则奉太皇太后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