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文明的足音来到这个世界,并且经历了由初级到高级、由肤浅到深刻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我刚才概述的“爱情的起源和发展”中,你们大概已经领悟到了:

“人类是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产生了爱情。”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标尺。”

“文明使人类摆脱了愚昧,并将爱情赐给人类。”

“爱情是文明人类才拥有的瑰宝。”

“文明的光辉沐浴着人类焕发出爱情的神采。”

是的,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没有人类文明就没有爱情,而没有爱情的人类是还未走向文明的原始人类。

第一部分:爱的追问 爱情是什么

性 爱情花朵的种子

——爱情的属性

爱情的双重属性

也许有人会说,爱情不是人类的专利,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本能。比方说,孔雀开屏的现象就是雄性孔雀向雌性孔雀展示自己而作出的一种求偶举动;鸟儿用婉转动听的鸣叫来取得异性鸟儿的欢心,从而达到‘终成眷属’的目的;甚至动物群里还有为了‘爱情’而‘决斗’的事例。

那么,你们又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我想,通过比较来明确这个问题可能容易一些。当然,具有可比性的两种事物,必然是有异同点存在。

我们先看看相同的地方——人类的爱情和动物的“爱”都源于动物的性本能。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虽然脱离了动物界,但无论人如何发展,也始终是一种生物的存在,即使他再复杂、再有智慧、再富有生命力,也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也必然要受生物的规律、自然的规律所支配,所以,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与万物的自然属性——性本能——是相同的。

我们再看看不相同的地方——人类的爱情与其他动物的“爱”不同之处,就是人类的爱情除了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动物的“爱”所不具备的社会属性。

因为人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也就是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特定的社会制度下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里,他的思想、意识及情感必然要受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的爱情更集中地体现了人的心理感受、审美体验和道德伦理等因素。而这些是其他动物所不可能具备的。

通过上面的比较,你们应该了解到:动物的“爱”只有自然性,而人类的爱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所以,动物的“爱”和人类的爱是不同的,动物是不具备人类的真正意义的爱情的。

可以这样说,爱情是自然和社会给予人类的共同馈赠,所以爱情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爱的花朵来自性的种子

记得有位印度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爱的花朵来自性的种子。我觉得这个形象而又诗意的话语,很值得我们深思。你们想一想,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思考?

种子——花朵,这个自然生长的过程,给你什么启发?

对了,这里首先蕴含了一个严肃的科学命题:爱情源自于性。没有性,就没有爱情的生命,更不可能有爱情的花朵。这里,用“性的种子”体现了爱情的自然的属性。但是,一粒种子是不会直接变成一朵花的,如果没有把这粒种子置于土壤之中,它就没有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没有阳光的沐浴,它就会因缺乏光合作用而缺少生命的蓬勃,没有水分养料的供给,它又会因干渴饥饿而生命夭折也就是说,一粒种子没有这诸多生存必备的条件,也只能是一粒种子,而不会成为花朵。这句话在表明“爱情来自性”这样一个基本道理的同时,也提示我们,仅有性是不会自然产生爱情的。即一粒“性的种子”自己是不会绽开“爱的花朵”的。从“性的种子”到“爱的花朵”的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类似土壤、阳光、水分的条件因素,而这些因素正是爱情的社会属性,即人在一定的社会存在中的思想、意识乃至情感等。这句诗意的话正是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爱情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那么,自然之神是什么时候将这颗‘性的种子’交给我们的呢?”也许,你们心里已经泛起这样的疑问。

你们的疑问非常好!是呀,这颗珍贵的种子可不是你一来到这个世界就交给你了,自然之神是将它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到了你可以懂得爱护它的时候,郑重地交给了你。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一出生就有男女性别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只取决于生理结构的不同,也就是生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