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 (第1/4页)

陈季常叹了口气,说道:“十万大军南征,死伤三万余人,伤残者也有七八千,比例不可谓不大,季常对不起主公厚望,惭愧、惭愧。”

这些天来,始终不愿意面对南征伤亡惨重这个事实的陈季常,当着杨修义的面,还是将这个话说了出来,其中不乏提醒杨修义日后在云南为官,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能像自己一样,大意失荆州。

杨修义也没有想到南征之战,死伤会这样大,渐渐融入晋军的他,自然明白,即使是在面对女真铁骑的时候,长安一战也没有死伤这么多的人,却不料看似简单的南征居然会这么惨烈。收起心中原有的几分轻视,杨修义沉重的说道:“逝者已逝,元帅节哀,主公已经下令,要我等在苍山之下,勒石铭功,我看,倒不如就修一个江山永固碑,将战士们埋葬于此,一来,可以慰藉他们的在天之灵,二来,也能时刻提醒那些蛮人,不要忘了苍山激战!”

杨修义的话,立即迎来了军中诸将的无比欢迎,尤其是贸然发动大理城攻夺战的李好义,心怀惭愧的他,知道南征一战,死伤会这样惨重,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大理城下的那一战,因此,一直以来,他都想着为死难的将士们做些什么,恰好,杨修义的话,给了他一些提醒。

看着陈季常,李好义哽咽着声音说道:“元帅,杨大人所言在理,我看,这件事倒不如就让末将去负责吧!”

陈季常自然清楚李好义的心思,这些天来,他一直都对李好义冷处理着,就是想给他一个教训,好让他明白战争无小事,一着不慎,死伤就是无数,现在倒也觉得,罚也罚够了,是该给李好义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了。

“既然你有这个心思,那么这件事,你就去负责,我没有多的要求,只要这座江山永固碑,真正的成为镇住我云南的一块基石,千百年之后,无论是谁,敢怀有异心,那么就让这座江山永固碑告诉他反叛的代价吧!”陈季常脸色一冷,语气之中,满满的都是杀意。

强烈的杀气,让杨修义心中一颤,此时此刻,他才发现,自己有些小瞧这个在晋军之中,威望仅次于顾同的人物了。

瞬间,杨修义对于陈季常,也越加的敬畏了,当然,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并无半分的强迫在其中。

酒宴完毕,陈季常与诸将还有杨修义进入军营,又商讨了一番关于安定大理后续事宜的事情,言谈之中,收获却也颇多。

尤其是杨修义,按着来之前顾同提供的几个思路,提出来要将云南地区进一步靠近中央王朝,要加紧对于云南地区的治理,而且,开启‘茶马互市’,将云南与巴蜀紧密连接起来,并且通过商业,不断向缅甸、安南、**等地区渗透,迫使这些地方,增强对云南地区的依赖性,从而到达不战而胜的目的。

杨修义的话,让本来打算一路南下,直接陈兵中南半岛,灭安南等国的军中诸将,也收起了原有的心思。杨修义的话,十分在理,对付这些蛮夷之国,武力震慑加经济控制,才是王道,一味的用兵,不仅会增加己方的压力,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当地土著的反抗,就算是打下来,恐怕也难以有效治理。

最后,陈季常大手一挥,同意了杨修义的建议,他清楚,杨修义的话,定然有顾同的意思在里面,设置行省,茶马互市,三权分立,恐怕这些都是顾同的一个尝试,有了云南行省,巴蜀、三晋、关陇诸地,难道还会沿用宋金两国的旧制?

陈季常现在才发现,原来自己南征的这段时间之中,远在长安城中的顾同,却已经着手布局,为改制做准备了。

只是这样急冲冲的就改变旧制,难道就不怕引来南宋朝廷更大的敌对声音吗?

瞬时之间,陈季常便为长安城中的顾同开始担心。。

越担心,陈季常就越明白云南这一步棋的重要性,如果云南模式成功的话,那么在其他地方推行行省制,发展贸易,进行官制改革势必会卓有成效,反之,一旦云南这边没有开好头,怕是其他地方的抵触声音会更加的多。

想到这些,陈季常瞬间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些沉重了,不过,他没有害怕,迎难而上,一向是晋军的传统。

“修义,你就放手去做,既然主公命你担任云南转运使,那么定然是将诸般重任都压在了你的身上,我没有多的话说,你只记住一句,凡是推行政令,有不到之处,就用我的名义,调动各府、各郡、各镇的将士,用武力,来告诉那些本土势力,凡是挡在你眼前的势力,不管是谁,都要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一言既出,恐怕又是血雨腥风不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