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 (第1/4页)

卫涛两世都不是什么江海边长大的人,甚至两世也从没有真正见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

但卫涛却知道,就算连后世也常常是有海难,更不用说这个时候,一旦船只倾覆,恐怕几乎无有生机。

“诺!以此而练兵,恐怕其中所耗不小,十成练军恐怕只能剩余三四成。其二欲行江海须以建大船,北方固然不是无此能工巧匠,但岂是能及江南之地?而且建船所费巨大,除非以冀州一地支撑,不然恐怕就只能如袁绍那般行不择手段之事也!其三,若是将军果是欲建水军,非是我等妄自菲薄,恐怕单以我与文则,此事断不可行。”

潘璋和于禁都是有傲气的人,轻易不会说自己无能为力。

但卫涛目光缓缓扫过,已经是发现潘璋所言,于禁也没有丝毫反对的意思,显然在于禁看来,单单以两人的确是难以胜任。

“其他两条先是不言,最后一条我到时候会以公瑾主持此事,以公瑾之能,任此当是无碍。”

潘璋所言的三条皆是极为难为,尤其是第一条,卫涛却是明白他的意思。

潘璋的意思单单就是练兵,十个水军之中恐怕就有六七个人要葬身于大海之中。

这可是练兵,不是行军打仗,寻常练兵有受不了苦成为逃兵的,可除非是不断体罚,而且粮食不足,不然断断没有练兵练死人的。

但如此也可见其事之凶险。

只不过卫涛这个时候却是感觉到潘璋话中有话,潘璋为人虽有些贪鄙,但却称得上有勇有谋,不会不知道卫涛对于周瑜的信任。

“周军师文武双全,统帅军队的本事我潘璋也是佩服得很,若是以之统领水军,定少有人能及。但军师是为一军之统帅,统定大局,临阵冲锋还要我等。而且平日练兵,更需精通水战之人才是可行。”

潘璋乃是周瑜亲下江南引荐回来,对于周瑜的本事自然比他人更是了解,但正因如此,潘璋也不像他人一般盲目认为只要有周瑜在便可行。

“此言有理!”

并州军虽然归卫涛统领,但具体的练兵事项还多是由各个将领负责,卫涛自然能够明白潘璋的意思。

“似乎文珪有解决之道。”

“启禀主公,上一次我在得遇周军师也曾随军师在江南一行。却是知晓有一人极为有勇力,精通水战之术,纵横长江之上如履平地。纵然海路更为凶险,但主公若得此人,练成水军之成算几可翻倍!”

潘璋再是向前,一拱手而道,不得不说到了并州军之后,潘璋的傲气渐渐有些收敛,若是初来之时,纵然会是推举他人,但语气绝不似这般推崇。

“哦?果有此人?既如此公瑾何不为我谋?”

但即便如此也足以引起卫涛的好奇心。

“启禀主公,当时军师已经是为主公招揽其人,但主公治下,无有水道,其人恐自身无用武之地,便此谢绝。”

潘璋当即为周瑜辨说道。

“而且其人出身不好,曾经为贼,号称‘锦帆贼’,如今那人正属荆州刘表部属黄祖麾下将领,可惜其人根本不得所用也!”

“哦?那人姓甚名谁?”

卫涛心中顿时颇为兴奋,已经有所猜知。

“启禀主公,那人名甘宁,表字兴霸也。”(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九章 平分秋毫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祖籍荆州南阳郡;少年有力,读诸子,好游侠。

其曾聚合一伙众成群结队,携弓带箭,头插鸟羽,身佩铃铛,时人一闻铃响便知甘宁到矣,因此时人以“锦帆贼”呼之。

而后率众八百健儿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又转托友人苏飞以投黄祖,可惜黄祖又以凡人畜之,依旧不得其用。

一直到其后归于东吴之后才是得以重用,乃东吴名将也。

如今亲耳听到潘璋所言确实是甘宁,卫涛也不由得一阵感叹。

想不到周瑜看中的人竟然是甘宁,看来当时周瑜的那一次南下的确是收获颇丰。

从潘璋的口中,卫涛已经是得知,对于周瑜,那甘宁也是颇为佩服,自然,对于卫涛这周瑜的主公也同样是心生好奇。

只可惜甘宁虽然不受刘表、黄祖重用,但昔日为‘锦帆贼’之时,那些兄弟如今皆为其部属,共有八百人,当时甘宁是带着八百兄弟投靠,而后那八百锦帆贼也是其本部部属。

之所以拒绝周瑜之请还是与此有关。

却原来,甘宁有勇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