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部分 (第1/4页)

“听闻最近是有北方消息传来?”

周瑜微微一笑而问,对于北边的消息周瑜等人自然是知道,所以卫涛点点头,直接回答道。

“不错,张辽等人还是来信言道,已经是如我所言将那几族之人逐渐压服。说起来,经此一事之后,恐怕那几族的最后一段脊梁骨也就是被压弯了,日后再想要反抗也不可能,彻底的融入我中原大汉也不过是时间问题,日后子煌煌汉族,哪里还有什么匈奴、鲜卑、乌桓、羌族?”

提起这事卫涛就是不由得微微一笑,重生一次,对于卫涛而言,这就是最令他感觉到自豪的事情。

五胡乱华已经基本可以肯定不会发生,甚至随着卫涛这策略逐步深入,还更有可能是将那些本来不服从大汉的异族融合进来,进一步增强大汉民族的实力,而后逐渐是向外开拓。

这怎能让卫涛不开心?

“正是此事。不过此事我军虽知,但那曹军却是不知。对于这样不知的情况,也许曹操、司马懿不为所动,但那杨修岂会不为所动?”

周瑜这时候微微一笑而道,这一局不仅是他,还有卫涛麾下其他的谋士,一起布置良久。(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三章 真正所谋

“丞相,如今情况便是如此,那卫涛后方有患,以那卫涛的性子,必定是以应付外族事情为大,应当我军为小。毕竟纵然是与丞相这一战约战战败,也不过是与我大汉和平共处、互不侵犯而已,日后其实力强盛自然可再卷土重来。”

杨修这时候正是在帐中侃侃而谈。

“如今我大汉所有之地,多是平原江河,算不得易守难攻,我想那卫涛之所以愿意与丞相定约,也是因为不想太过伤于中原实力。既然卫涛如此心软,丞相何不一举破之,以得十年之安?”

在曹操属下来看,当初曹操之提议与卫涛如此一战,原因就在于其领地委实不好做防守。

这时候,曹操微微一皱眉,杨修的意思他自然是明白,但曹操显然想得更深一些。

“德祖,你何知那卫涛无法应付?据我所知,匈奴、鲜卑、乌桓、羌族本身实力都已经是削弱了不少,加上卫涛虽然来与我一战,但其麾下张辽、赵云等武将,诸葛瑾、贾诩等谋士皆在留守后方,如何不可应?”

“丞相所言也是。”

杨修虽然是自负狂傲,但面对事实自然不得不认,但以杨修如此狂傲自负,自然不可能就是这么认服,当下还是依旧是将自己的谋略言出。

“然请丞相所思,那卫军与我军一战月余,双方损兵折将且是不说,其更是数次用谋不成,正是懈怠之时。若依我法。先是以谣言动其军心。而后立即派兵而搅乱其阵。在其欲行未行犹豫之时,正可行袭营之计。时到如今,那边关胜负未分,纵然其是有所准备,但如何能够安心?这一战不求能够大胜,只要是让我军占到优势。只要优势一立,而后我军再是坚守营寨,这一战胜负已分。而后若是丞相有心,就可在其欲退之时而袭之,进而是保大汉十年安平。”

娓娓道来,不得不说杨修所言的确有理,若是北方战事不明的话,还真的可以让其得逞。

这一计最为重要的不是计策精妙,事实上这一计颇为的简陋,真正重要的是在于卫涛是否关注北方战事。

这自然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多年下来,卫涛最为关注的就是这等外族之事。

加上北方动乱也不过就是半月前的事情。哪怕卫涛反应再快,也不可能说立即能够镇压得了那些外族。

杨修就是基于之此而想。而行。

“仲达以为如何?”

曹操微微一阵沉默之后,却是转头而问。

“丞相,那卫涛之智谋不必多言,除了谣言也许会让其麾下有几分骚动之外,其他的根本不值得一提。”

司马懿心中是如何所想自然让人难以看出,但这时候却是冷静而言,平淡话语甚至直指一旁的杨修。

“德祖所言之计策如此简单,以卫涛麾下谋士不可能是不知,将希望寄托在卫涛会是因为失去理智而不知所动下,还不如是说,那卫涛随时可能会是盲目行动以让我们有机可趁来得好。”

司马懿的话语虽然很是平静,但这话语听到杨修耳中却是讥讽之言。

这让杨修很是恼怒。

虽然这一个计策本身很是简单,但真正的算计是算计卫涛心中想法,那杨修可自认为很是高明,而且有理有据,岂能够接受司马懿之言。

不过曹操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