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丰船务、宝福发展、联合企业、

… 页面 18…

连卡沸发展、联邦地产、置业信托,等等。 业务范围遍及欧美及亚大地区,大本营仍在香港。 会德丰与怡和、和黄、太古,并称为四大英资洋行。 马登父子,皆对共产党政权持有戒心,一有风吹草动,便举棋不定,进 而走资跨国。这样几进儿出,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会德丰摊子大大,战 线大长,熟悉其内幕的人知道,貌似强大的会德丰基础并不牢。 “赚钱在香港,发展在海外”——在这点上,会德丰与怡和集团如出一 辙。 1980年,包氏减船登陆,在航运界引起极大震动。约翰·马登仍我行我 素,大肆利用船价低的大好时机扩充航队。世界航运不景气,油轮首当其冲, 而会德丰主要是散装船,散装货运仍有利可图。 有文章说,包氏一任小马登在错误的航道一意孤行,而不加奉劝,力日 后收购会德丰埋下伏笔。此话说对了一半——包氏确没有奉劝过小马登。包 氏减船,是在数年后证实是明智之举,万一是错误的抉择,岂不连累小马登? 聪明的包氏不会干这蠢事。再说,约翰·马登已是商界政界骄于,赫赫有名 的会德丰大班、汇丰银行董事、市政局议员、太平绅士、英皇室CBE勋衔获 得者,约翰·马登,也用不着年纪仅比自己长一岁的包氏来指点迷津。 1982年,香港报章刊出一条花边新闻,说包玉刚30年前赠与会德丰已 故创办人乔治·马登的一幅中堂寿轴,不慎流落民间,在一古董杂货摊上售 卖,马登独子约翰·马登获悉前去购回此宝物,却发现他人捷足先登购走。 有入指出,这件事成为日后包氏收购会德丰的“契机”。这至少表明, 马登家族并没把包氏赠的宝物当一回事,伤了包氏的自尊。这还表明,包氏 与马登家族缘份已尽。 1983年,会德丰船务共拥有29艘船,载重量139万吨。由于航运市道 狂泻,公司负债21,8亿港元,另外,还需付出6。8亿港元才能完成正在建 造的船。 债台高筑的会德丰船务被迫减船,到 1984年上半年,债务减少了5。6 亿港元。又由于会德丰总公司的支持,减少资本承担4。68亿港元。但同时出 现0。65亿港元的亏损,债务仍高达16。2亿港元。业界传出消息,会德丰船 务可能会因债务而清盘。 如果包氏有心收购,这倒是天赐良机,但包氏没有这样做。 登陆船王包玉刚,借壳扩张的雄心丝毫不减,却不忍拿会德丰开刀。包 玉刚恪守中国人的传统:朋友妻,不可欺;朋友财,不可贪。包氏与老马登 是忘年之交,撕不下这个情面。 但事态的发展,已使包氏毫无顾忌,首先是约翰·马登捅破情面这层薄 纱——他心中根本没有父亲的至交包玉刚,在包氏完全不知的情况下,把会 德丰股份易手他人。 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将干1997年回归中国。约翰·马登不堪设想共产党 接管香港后,将会不会像1949年那样对待外资企业。1984年底至1985年初, 正是会德丰空前危机的时刻,负债累累,脆如蛋壳。市面盛传,数家公司欲 收购会德丰,小马登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退为迸,售股套现,摆脱眼下的危机。约翰·马 登便把所持会德丰股份秘密转让给新加坡宫商邱德拔。 邱德拔祖籍福建,是新加坡良木园酒店集团主席、马来亚银行创办人及

… 页面 19…

大股东,在南洋及澳洲拥有大批物业。据《资本家》杂志的1994世界华人富 豪榜,邱氏在新加坡华人富豪中排名第二(第一为黄廷方家族),家族资产 约19亿美元 (约折140至150亿港元)。 邱德拔早就有意来港发展,收购会德丰,正是他大举进军香港的契机。 包氏得知马登与邱德拔的秘密交易,十分生马登的气。但接下发生的事 情,已与马登没多大关系,会德丰大战,是在包氏与邱氏两人间展开。 龙蛇大战 如果不是会德丰大战,大部分港人还不知道会德丰洋行的最大股东是张 玉良。 张祝珊家族靠西药起家,50年代后期涉足地产。1962年,张祝珊四子张 玉良,以家族公司资金,开始兴建中区两幢大厦。那时香港证寺交易所仅一 间香港会,华资公司上市难于上青天。张玉良决汁借壳止市,他先将一幢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