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我们将来讲瓷器的时候会讲到这一点。成窑五彩,就是后来的斗彩。就是太监交来的这件斗彩,没有盖。皇上就下旨:“着做木样呈览。钦此。”意思是你先做一个木头盖,画好了给我瞧瞧。

隔了一周,二十日的时候,木样就做好了,画了五彩木样一件呈览,拿给皇上看。皇上又说:“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件。原样花纹不甚好,可说与年希尧往细里改画。钦此。”皇上说的太具体了,说照着这样给我做几个。原先这个画得还粗了点儿,你给我再画得细点儿。

年希尧是雍正时期的重臣,他受他弟弟年羹尧的牵连,被罢免过。罢免的第二年,就是雍正四年,重新起用,所以他干活非常认真。

像这样的史实,记载了一个皇帝在艺术上的要求,这个要求一定得传达到下面。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雍正这一朝的瓷器,非常精美。清代瓷器的高价,很多都是雍正一朝所创造。

【第四次收藏热:晚清到民国初年】

晚清到民国初年的第四次收藏热,跟以前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外需加大,内需相对缩小。晚清时期民不聊生,在西方列强的多次侵扰之下,中国人都感觉到生活岌岌可危。除了个别人的生活很好,大部分人的生活质量都很差。等到西方人终于打开了中国这扇神秘的大门,能亲自看到中国古老文明的时候,他们垂涎了很久的中国文化终于摆在他们面前,所以西方人开始大肆掠夺。

我们今天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看到中国的灿烂文明,大部分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大约都是鸦片战争以后到抗日战争爆发这一段时期流出去的。

【民国四公子】

民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张学良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张伯驹,凡是对收藏有兴趣的人,都知道这个大家。溥侗,溥仪的同族兄弟。再有就是袁寒云,袁世凯的二公子。这四个人被大家统称为“民国四公子”,非常儒雅,都酷爱收藏。

张伯驹当年花了4万大洋买了《平复帖》,后来捐给了故宫。《平复帖》是跟三希堂那著名的“三帖”齐名的法书。后来,又花了240两黄金,买了展子虔《游春图》。买《游春图》的时候,张伯驹把自己的豪宅卖掉凑钱。

他那座豪宅占地15亩,原来是清末著名大太监李莲英的旧宅。15亩有多大呢?换算成平方米,是整整1万平方米!今天在北京城里的1万平方米的四合院,先不说买要花多少钱,拆迁就要拆出3个亿!非常巨大的数字。

张伯驹把这个宅子卖掉,加上妻子的首饰,加上自己现有的钱,凑足240两黄金,买到了展子虔《游春图》,最后也捐给了国家。这就是民国时期收藏大家的一个心态。

再比如张学良,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他把所有的收藏拿出来,在台湾拍卖,所得的款项都捐给社会。拍卖现场非常热烈。其中有一件拍品,我记得很清楚,拍了160多万,赢得满场鼓掌。这时候那个人站出来,说:“钱我照付,但东西我也捐掉,再拍一次。”这反映了一些收藏家喜爱传统文化、赞助社会的一个心态。

【收藏的分类】

想了解收藏,首先应该知道收藏的一个大致分类。民国时期的分类特别简单,就分硬片、软片。两人对话:“您收什么啊?”“我收软片。”那就知道你收藏的大方向了。书画、地毯、织绣,凡是可以卷起来的,一般都称之为“软片”,剩下的都称之为“硬片”了。比如陶瓷、玉器、铜器,这些都属于硬片。

今天有了非常科学的分类,按照科学的名称分类。人家再问:“您喜欢什么啊?”你可以回答:“我喜欢陶瓷,我喜欢玉器。”也非常明确,不用很内行的话。行话多少显得有点儿江湖味儿,行内能听懂,行外听不懂。我们今天的收藏分类,是行内、行外都能听得懂。

【收藏的准备】

从收藏的角度讲,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准备。今天喜欢收藏的人太多了,但是冒冒失失地进来,没有准备,就会出很多问题。那么,收藏首先应该准备什么呢?第一条就是理论先行。你首先应该知道你要收藏什么,再把对应的书找来看。比如说,我喜欢陶瓷,我就找《中国陶瓷史》看看,我得把中国陶瓷先弄清楚。人家一说宋代五大名窑,我就得知道是“汝官哥钧定”。

专业上做准备非常重要,不是光说自己收藏就行了。你跟人家一张嘴,人家就说你是个棒槌。你跟人聊天,说:“我喜欢斗(音抖)彩。”说错了,念斗(音豆)彩。“斗”是双音字,如果你没有很深的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