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鋈ィ��诨�郎稀�

睡在画桌上是有理论根据的。明代人文震亨的《长物志》,专门有这么一段记载:“更见元制榻,有长丈五尺,阔二尺余,上无屏者,盖古人连床夜卧,以足抵足, 其制亦古,然今却不适用。”他说:元朝的时候,有一种古榻,长一丈五尺,相当于今天的4米多,有两尺宽。“以足抵足”,就是脚丫子和脚丫子抵着,两个人可以对着睡觉。“今不适用”,是指明朝晚期就不适用了,那到我这会儿就更不适用了。

最后我想来想去也没买,就觉得那张桌子特别高,有90多公分高呢,每天爬上爬下的,也有心理障碍。后来就把这张超大画桌放弃了,至今想起来非常后悔。

我们讲了桌案,专业术语叫承具;讲了桌与案在形制、精神层面上的区别。这些区别说出来,对我们理解自己的家具文化有极大的好处。家具的微妙往往在此,你熟视无睹,但它美妙无穷。

过日子得有地方搁东西吧,储物是家居的一道难题,下一讲就讲一下中国人储物的家具。

06 藏器待时柜架

这一讲要讲中国人储物的家具,一般来说,就是指柜子。中国历史上现存最大的柜子在哪儿呢?是谁做的呢?我们有机会去故宫,可以去坤宁宫看看这对柜子。这对大柜是在乾隆七年(1742)制作完成的,当时有明确的档案记载。这个柜子有多高呢?5。2米高。像我这么高的人,如果踩着肩膀叠罗汉,第三个人才将将能够到柜子上沿。如果骑在脖子上叠的话,我估计得叠六层,才能拿到上面的东西。我想这样的柜子可能从制造到现在,上面几乎没放过东西。我也没有机会上去看看,也许有国宝藏在里头。最早摆放在坤宁宫的大柜是明代所做。当时是一对黑漆地堆灰罩金云龙柜,龙纹都是凸起的。后来因为柜子年久失修,乾隆皇帝下了御旨,用花梨木重新做了一对。为了追求原来的效果,就把这对柜子染成了黑色。远远地瞧,有点儿像紫檀。坤宁宫现在对外展出,虽然不能进去,但透过西面的玻璃,可以看到这对顶着天花板的柜子,非常壮观。二百六十多年来,这对柜子没有移动过位置,一直放在那里。

历史上还有没有比它更大的家具呢?我猜想有。比如明代永乐时期就可能做过。永乐是一个气魄非常大的皇帝,我们将来讲永乐瓷器的时候会讲到他。永乐做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派郑和下西洋、建报恩塔,等等。永乐皇帝当时在南京盖了一座巨大的寺院,报恩寺。其中有一座塔,叫报恩塔。历史上记载这座塔非常高。可惜的是,它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掉了,非常可惜。要不然,报恩塔一定是今天南京非常重要的风景。

【庋具】

储物类的家具,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庋具”。“庋”这个字,今天几乎不用,音“轨”,是收藏的意思。所以庋具就特指可以储物的家具。庋具包括南方人俗称的橱及北方人俗称的柜、箱子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以前,箱子是家庭里储物最重要的家具,此后它的功能就逐渐降低了。我很小的时候,记得父亲带着我去买过一对箱子,90公分宽,我印象很深。而我们今天家里置办箱子的就很少了,买家具很少专门去买一个箱子。

“柜”这个字,最早写成“匮”,读音还读“”。今天这个字念“”,匮乏。《说文》中解释:“匮,匣也,俗做柜。”匮和柜是通假字。匣,就是盒子,说明早期的柜和盒子区别不大,分类比较混乱,现在就很清晰。我们说箱就是箱,说柜就是柜。

故宫的东面有一个地方叫皇史宬,皇史宬是皇家藏实录、圣训的重要地方,相当于收藏国家档案的机构。所以皇史宬的建筑有悖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法则。我们的传统建筑是木质结构,但皇史宬没有使用一根木头,全部采用砖石结构,目的就是为了防火。皇史宬里面有很多包铜皮鎏金雕龙的大箱子,叫作“金匮”。金匮是上开盖,上面都是龙纹,里面存放着国家档案。一般情况下,我们看不到金匮,那里不对外开放。但我们可以从书中的图片去认识它们。金匮的数量,在明代只有19具。就是说国家的档案馆里,只有19个箱子。到清末,已经达到了152具。直到今天,金匮依然是这个数量,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文物,一直收藏在皇史宬。

【买椟还珠】

有一个很熟的成语,买椟还珠。说的是有人不怎么识货,留下次要的东西,反而把好东西还给人家。原文如下:“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韩非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