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 (第1/4页)

图案的画。这就是珐琅彩瓷在雍正一朝的一个本质上的转变。

稍稍做一下对比。雍正珐琅彩的素胎非常白,因为瓷器表面要有大量留白,所以对瓷的白度要求非常高。康熙珐琅彩的素胎不是很白,因为它全部被彩料盖上,白不白对它不重要。雍正六年国产的珐琅料试制成功,而且颜色比进口的还丰富,所以他有机会提高这个珐琅彩的质量。还有一点,就是雍正珐琅彩开创了诗书画的先河,一直影响到乾隆。康熙的珐琅彩上面不写字,也不画小印章,画面是图案型的,不是主题型的。

到了雍正一朝,珐琅彩底款就由〃康熙御制〃改为了〃雍正年制〃,但也有少量的写〃雍正御制〃的款,表明皇上对珐琅彩的监控力在减弱。康熙全部是御制。雍正有御制,有年制。到了乾隆时期御制的就非常地罕见了。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它是色地和白地共存,一半一半。到了乾隆时期,基本上乾隆就抛弃了色地的珐琅彩,以白地为主了。此时乾隆已经感觉到了白瓷画珐琅带的乐趣。他在诗书画的风格之下又加入西洋色彩。比如珐琅彩上画西洋人,从内容到技法追求洋味。在这点上,他跟他爷爷有共通的地方。但是,中国工匠画外国人的脸,有点不熟,所以乾隆时期宫廷画师画的洋人,不是那么准确。那人有点中不中西不西,或者说,一个中国人的脸着西方人的头发,就是因为工匠不熟悉。乾隆皇帝的喜好,跟他爹雍正有很多不同。他不是很雅,而是比较好大喜功,喜欢繁缛风格。在乾隆的影响下,珐琅彩也变得趋向于繁缛富丽。

【杏林春燕】

有一个著名的珐琅彩碗,画的是杏林春燕,非常漂亮。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当时的成交价是一亿五千多万港币。一个小碗,值这么多钱。

这个碗1986年的时候曾经在香港拍卖过一次,当时的成交价是110万,被一个收藏家买去了。当时另外一个收藏家,也想买这个碗,就跟他商讨,就说;〃您看,这碗我能买吗?〃

他自己心里还说〃我还想买呢。你要买,咱不多一个对手吗?〃他就说:〃这碗不能买。为什么不能买呢?是因为碗中有一条不易察觉的划痕。〃收藏家非常讲究收藏的完美,尤其像珐琅彩这样的重器,任何一点瑕疵可能都对它经济上有所影响。那么,那个收藏家就放弃了,这个收藏家就以110万买到了这个碗。在1986年的时候,110万也是非常大的数字了。在他们家一搁21年。

2007年,他把这个碗拿出来拍卖,他没在会场。我觉得,在会场对他是一个刺激,不管这个碗卖得高低对他都是个刺激。你想想,当年他花重金买了这样一个碗,在家里搁了21年,有深厚的感情,看着别人把它买走。所以在会场上,很多人在竞争这个碗。很快,价格扶摇直上卖了1亿5千多万。卖完以后,15分钟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马先生,我请你吃饭。〃他不在会场,他清楚地知道这个结局。然后我们就一块儿吃的中午饭,聊天就说对这个碗的感受。他说:〃我老了,〃他已经80多岁了,他说:〃我老了,我也拥有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这个碗一直在我们家搁了20多年,我觉得,它应该有一个新的归宿。〃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好。

你拥有的乐趣是你个人的;社会拥有的乐趣是社会的。那么,可能这个社会中某一个人又有机会拥有它,那么是他个人的乐趣。我觉得,文物尤其重要的文物早晚有一天它都会进入博物馆,一旦进入博物馆就是我们民族的乐趣,或者说,全世界的乐趣。我们今天能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能够看到我们如此辉煌的文化,那是我们先人给我们创造的。

【上海捡漏儿】

收藏当中非常不易碰到珐琅彩,我历史上碰到过。上海一家拍卖行寄给我一本图录,上面有一对珐琅彩小盘。我看到图录的时候就愣了,上面写的是粉彩,可我一看就是珐琅彩,因为底下写着〃雍正年制〃,四字方章款,粉彩是不写这种款的。我就为此专门飞到上海,拍卖会上也非常紧张。我看着还来了很多明白的买家,我想可能有一场恶战。结果,几乎没有人争,就争了一手,就举了一下牌,就买到了,非常便宜。

【珐琅彩的特点】

珐琅彩的第一个特点是数量稀少。一般地来说,世界上仅存400多件,其实远不止这些。第二,少有完全相同图案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的时候,都由画师自行选择画稿,因此每件珐琅彩的画稿都不同,少有重复。第三,珐琅彩的这个图案都是经典图案,他不去做试验。很简单,就是你比如,你买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