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 (第1/4页)

的工匠,与陆子冈是同乡。

桐荫仕女图图案,并不是工匠自己画出来的,它有本可依。康熙时期有一件油画屏风,距今三百年了。这件屏风今天还在故宫,一共有八片,上面画的就是桐荫仕女图,画面共有七个女郎。据专家考证,这件桐荫仕女图屏风,是中国最早的油画作品之一。

【最大的玉器】

乾隆时期,宫廷中有一件非常大的玉雕,大禹治水图玉山子。今天凡是去故宫珍宝馆参观的人,一定要在它面前驻足,要看这件中国古代最大的玉器。当时制作大禹治水图玉山子,非常费工费力。

我们知道,玉有山料,有籽料。山料出自山中,籽料出自河床里。大禹治水图玉山子用的是一块山料,取自新疆和田。它有多重呢?5300多公斤,一辆5吨的卡车勉勉强强能把它拉走。当时这块原料从山上搬到山下,就将近用了3年时间,然后把它运到北京,再运到扬州加工,前前后后又花了6年时间,才最终完成。那么做成这件玉山子,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呢?整整10年。期间耗费的人工、花的钱不计其数。乾隆五十二年的时候,玉山子运回北京,搁在紫禁城内乐寿堂。

当时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做一个玉山子,表明国力的强盛,文化的强盛。所谓〃玉山子〃是什么呢?就是随玉的这种山形雕刻出各种图案,有宗教题材、民俗题材、花卉山水,等等。玉山子在清代中期开始流行,桌子上摆一个玉山子,体现财富的同时也体现了文化。

大约15年前,市场上对玉山子非常不关注,所以很大的玉山子卖得很便宜,没人要,当时大家都喜欢能随身携带的玉。这两年开始关注了,玉山子的价钱不停地在增长,表明了我们对这种文化的认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度,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一步一步更新。一开始可能对玉山子的认知比较低,但随着对玉器的了解,会慢慢提高自己的认识。这时候,我们就知道玉器有各种各样的欣赏方式。随身戴带,随时能拿出来炫耀,是一种方式;摆在自己的案头,在身心疲惫的时候能看到它,也是一种欣赏方式。

【痕都斯坦玉】

乾隆时期有很多带有典型异域风格的玉器,比如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叫痕都斯坦玉。痕都斯坦是个地名,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地区。当时这个地区由莫卧儿帝国统治,所以生产的玉器又叫〃莫卧儿玉器〃。

乾隆皇帝当时见到痕都斯坦玉以后,非常喜欢。在乾隆皇帝的大力推崇下,痕都斯坦玉在造型和工艺上都有很大改进。当时养心殿造办处设有工匠,仿作这种外来样子的玉器,称为〃西番作〃。

【玉杯记】

由于乾隆本人对古玉有着超出寻常的喜爱,所以他当时收藏了很多古玉,也非常勤奋地研究。由于认识的局限,乾隆一开始也犯过很多错误。比如我讲过的乾隆皇帝不认识玉琮,把它叫做〃釭头〃。他不但不认识,还弄不清楚琮怎么摆放。琮的形制是一头粗,一头细。摆放方式都是粗的这边朝上,也就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乾隆以为跟塔似的,得小头朝上,大头朝下。他就这么摆着,让工匠在上面刻字,所以今天的人一看字的方向,就知道他不清楚琮的摆放。让乾隆闹了笑话的琮,是真正的古玉。可有些仿古的玉器,也把皇上给蒙了。

有一次,乾隆拿到一个玉杯,他欣赏了半天,觉得是汉代的,但又觉得有点不同,他心里就犯嘀咕。这时候,乾隆就不独自欣赏了,他弄不清楚的时候就招呼人。于是,乾隆把一个叫姚宗仁的玉工,叫来问这玉杯是怎么回事。姚宗仁看了一眼这个玉杯,马上就说:〃哎呀,皇上,这东西是小人祖上做的,不是汉朝的。因为我们祖祖辈辈是干这事的,所以我很容易认识它。〃

他怎么看得这么快呢?姚家祖辈都是治玉高手,一代传一代。过去手艺是要传代的,不像今天,我们很多手艺都是跟外人学的。比如你到工厂学手艺,都是跟师傅学,这师傅不一定是你爹,对吧?过去的手艺都是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都是这么往下传的。这件事就说明了一个鉴定问题。

鉴定的时候,不懂的人会觉得这怎么这么难啊!我怎么能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的?我怎么就看不董啊?但专家一眼就能决定,因为这是他熟知的领域。比如姚宗仁,他非常熟知治玉的这个领域,他跟他父亲、他爷爷都学过,他很清楚。那么,作为一般人,没有进入作伪的环境,怎么辨别呢?你需要更多地熟知东西的本身,喜欢玉器也好,喜欢瓷器也好,你对它们的前后左右,历史、工艺、材质等等所有的东西都熟悉了,鉴定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