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 (第1/4页)

明中叶以来,有名有姓的刻竹名家就有几百人之多。有一本书叫《竹人录》,作者金元钰,记载了当时著名的竹刻高手。另外,许多艺术家的名字也散见于各类笔记中,但不一定留下其作品。

【筷子笼】

明末有一个刻竹高手叫张希黄,他发明了一种雕刻方法,叫留青雕。竹子刚被割下来时是青色的,留有一层青皮。雕刻时把不需要的地方轻轻刻去,以青皮部分来表现内容。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种极浅的浅浮雕,这就是所谓留青雕。雕完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青色会变成油黄色。所以我们看到的留青雕不是绿色的,而是黄色的。张希黄留青雕的典型代表作品是山水楼阁竹笔筒,现藏上海博物馆。

我早年去上海的时候,看到很多竹笔筒。竹笔筒当时在南方的数量远远多于北方,过去南方人拿竹子不当回事。早年间我去安徽黄山,黄山底下有一条街都在卖竹器,人非常多。由于当时谁都不知道竹器这类艺术品的重要性,一个竹笔筒可能会很便宜地卖掉。

我记得当时我在安徽黄山那条老街上逛,进了一家店。他们开店都是前店后家,我聊会儿天就进了人家的家。店主人家里正在吃饭,我一眼看见饭桌上插筷子的筷子笼,就是一个留青雕的竹笔筒,非常精致,插着一把筷子。因为我买了点儿东西,店主人特别热情,让我吃饭:〃来这儿吃点儿饭,赶上什么吃什么。〃吃饭的时候,我眼睛不停地看这笔筒,越看越喜欢。我就问:〃这是什么啊?〃店主人说:〃筷子笼啊。〃这筷子笼有点儿浅,筷子又长,插得多的时候非常容易倾覆,翻倒在桌子上。我就说:〃这东西插筷子不一定合适,老容易翻。〃他说:〃对,我早就想换一个。〃我说:〃我给你买个新的吧,你能不能把这个匀给我?〃他也很清楚,说:〃这东西是老的,就是不怎么值钱,您要真喜欢,就送给您了。〃结果,我拿着一个特别好的留青雕笔筒,高高兴兴地离开了黄山。

【文人雅具】

金元钰在《竹人录》中说:〃今流传人物花鸟笔筒,及行草秘阁,秀媚遒劲,为识者所珍。〃当时流行人物花鸟笔筒和行草秘阁,被认识它们的人所珍爱。这里提到了一个词,〃秘阁〃,什么是秘阁呢?秘阁就是〃臂搁〃,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房用具。臂搁的形状是竹形瓦面,所以用竹子来做最合适。一般都是裁一节竹子,纵向一分为三,正好形成一个瓦面。臂搁能防止把墨迹蹭脏。我们都知道,只有中国字是竖行右行,先在最右边竖写一行,再往左边写。过去古人要求自己悬肘、悬腕,悬空写字。明朝人的大袖子都比较长,写字的时候速度快,有时这行没干透,就要写下一行,很容易蹭脏衣服,或者蹭脏字迹。在这种情况下,臂搁就起作用了,把它罩在刚写好的那行字上,臂搁是中空的,不会蹭脏字。写一行挪一行,等你挪到第二行的时候,第一行的字就干透了。

我曾经买过这样的竹雕行草臂搁,上面有刻字,写得非常有意思。当我把这个臂搁拿到手的时候,就体会到古人的自我修养。古人会把一些名言警句刻在上面,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个臂搁上写的是:

不到极逆之境,不知和顺之安;

不遇至刻之人,不知忠厚之善。

不到最倒霉的时候,不知道平常就是一个好日子;不遇到最尖刻的人,不知道忠厚就是一个好人。古人写得多好啊!联系今天,四川汶川地震就是到了极逆之境,所有汶川同胞的感受都是:平时的日子再苦,也是一个安生的日子。

有一回有个人拿了本古籍给我看,我一翻,那本古籍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句话。由于书上的字很大,这两句话占了两篇儿。我翻开第一篇儿,就顺口把后面的句子念出来了。那个人很惊讶,觉得我学问特别大。其实我没那么大学问,就是天天看那个臂搁,记住了这句话。

【我的臂搁】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可能看我一天到晚忙忙叨叨,所以送给我一个臂搁。他自己也很喜欢这个臂搁,但送给了我。我一看臂搁上写的字,就知道他想跟我说什么。臂搁上写着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刚给我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句诗是哪儿来的,专门查了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岁夜怀古》: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刘禹锡是在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写了这样一首诗,他感叹人生的不得意,感叹他的很多朋友都故去了,他还活着。虽然一生中有很多时光都会荒废掉,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