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 (第1/4页)

帐门一挑,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将亲自迎了出来,正是张寿。张寿一把拉住刘子秋的手,呵呵笑道:“不错,不错,好一条汉子!来来来,快进来说话。”

刘子秋心头一紧,莫非杨广真的任命自己做个郎将了?但事已至此,却容不得他迟疑,只得硬起头皮跟着张寿进了大帐。

却见张寿挥了挥手,屏退左右,脸上的笑容突然敛去,摇头叹道:“刘子秋,你智退敌兵,扼守泥岭的事情,本帅尽皆知晓,恐怕姜彧也对你说过了。只是有些事情,本帅却实在无能为力”

刘子秋听张寿的意思,似乎向杨广讨赏未果,不由松了一口气,拱手说道:“多谢将军费心,属下所为皆是份内之事,纵是没有封赏,属下亦毫无怨言。”

张寿不敢相信:“你当真没有怨言?”

刘子秋一脸认真地说道:“绝无怨言。”

张寿看他不似作伪,这才笑了起来,指了指对面的几案,说道:“来,坐下来,我细说与你听。”

按照刘子秋所立战功,真正封个郎将也不为过,但张寿生xing谨慎,所写的奏折上也只是替他讨个校尉之职。张寿考虑还是比较周全的,因为由普通士兵直升校尉,肯定是要面君谢恩。以杨广的xing格,见到刘子秋这样一条魁伟的大汉必然心喜,到时候自会再行封赏。同样是郎将,一个是张寿帮他讨来的,一个是皇上亲口加封的,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但是,张寿的奏章递上去好几天了,却始终不见下文。直到昨天,皇上设立西海等四郡,又论功行赏,旨意这才传到泥岭营中。泥岭堵住了吐谷浑大军的退路,于战局的发展极其关键,以杨广的聪明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守卫泥岭诸军的赏赐也就不吝啬。张寿升任右侯卫大将军,宇文敬任西海太守,其余众将皆有封赏,柳郁也做了校尉,唯独没有刘子秋的名字,他和数万普通士兵一样,赐酒食一顿。

第12章 不情之请

得到这个消息,张寿大感意外。请使用访问本站。不过,他久在官场,深知其中的微妙。于是一边摆下酒宴招待那位传旨太监,一边取出大盘金银相赠。那太监得了好处,当真知无不言。

杨广此次西征,随行的太监不过数十名,这名太监因而也有机会在御前行走,竟被他听到了一些秘密。原来,这件事竟坏在董衡身上。

刘子秋、柳郁、姜彧、董衡都归宇文敬管辖,但宇文敬接替韩世谔担任郎将不过月余,没有心腹,好不容易拉拢了一名校尉,还死在乱军之中。

这一次宇文敬临阵脱逃,按律当斩。但因为宇文述父子的关系,张寿也只是口头责骂了他几句,却仍然让他管领旧部。只是宇文敬再回来时,在军中的威望已经丧失殆尽,将士们表面上听他指挥,背地里全指着他的脊梁骨唾骂。

董衡为人心胸狭隘,那ri被刘子秋在众军面前抢白,他始终怀恨在心。见到宇文敬受众军冷落,董衡忽然心生一计,故意讨好宇文敬,并为他出谋划策,让他独揽守泥岭之功。

宇文敬于是给宇文述写了一份密信,只说泥岭上的火牛阵、滑车,还有疑兵退敌之计,都是他运筹帷幄的结果,只字不提刘子秋和他兄弟们的功劳。

当初推荐宇文敬担任虎贲郎将,宇文述很是费了不少功夫,现在宇文敬立此大功,他巴不得在皇上面前显摆一番,接到密信的当晚,便向杨广作了禀报。杨广听得龙颜大悦,顺带着将宇文述也褒奖了一通。

谁曾想,第二天张寿的奏章就送到了御前。恰好在杨广面前侍候的是宇文化及兄弟,宇文化及见奏章上所说与宇文敬的密信出入颇大,不敢呈于驾前,便将奏章悄悄藏了起来。

所以,杨广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刘子秋的名字,自然也不会专门给他封赏了。这位传旨太监恰巧知道这件事,收了张寿的好处,因而告诉了他,还嘱咐他不可轻言。

说到这里,张寿忽然发现刘子秋脸上波澜不惊,不由暗暗称奇,捋须问道:“对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

刘子秋沉思了一会,拱手说道:“回大将军,属下以为,宇文敬恐怕难以胜任太守一职。”

张寿哈哈笑道:“张某是问你,你没能当上校尉甚至郎将,难道就没有一点遗憾?你去管宇文敬做什么。”

刘子秋也笑了起来,说道:“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或许这份前程本来就不该刘某的,有何遗憾。”

张寿见他宠辱不惊,暗自点头,说道:“刘子秋,你此番虽为小人所算,但以你的身手,总有出头之ri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