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 (第1/4页)

能靠这些窑工自己摸索、改进。

看到刘子秋只是参观了几家窑场,并没有进一步的要求,虞世南松了口气,再次劝道:“陛下,现在可以启程回京了吧。”

刘子秋却摇了摇头:“回京?干嘛这么着急。”

虞世南不安地说道:“难道陛下还想前往岭南?”

刘子秋若有所思地说道:“岭南朕确实想去看一看啊。传说那里的瘴气很厉害,但也有一种果子很好吃,你们听说过没有?”

虞世南拱手道:“不知道陛下说的是什么果子?”

刘子秋朝南边看了看,道:“有诗为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虞世南最好诗文,不觉沉吟道:“原来陛下说的是荔枝,老臣也在一个典籍上看到过,只是陛下这首诗却不曾听说过,莫非是陛下新作?”

刘子秋干咳了两声,说道:“这首诗也是朕偶尔听来,早就记不全了。”

这也是他的大实话,如果让他把整首诗背出来,他还真做不到。

拓跋千玉却非常兴奋:“阿哥,你吃过荔枝?真的这么好吃?我们什么时候去岭南?”

高秀儿等人也忽闪着眼睛看向刘子秋,显然对荔枝这种美食非常感兴趣。

“算了,还是不去了。”刘子秋忽然摆了摆手,说道,“我怕去了以后,你们吃荔枝上了瘾,会给我惹来天下人的骂名。”

谢沐雨不解道:“几颗荔枝而已,何至于惹来骂名。”

刘子秋哈哈大笑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我就怕到时候为了讨好你们,动用八百里加急运送荔枝,岂不是令百姓失望。”

高秀儿等人齐声嗔怪道:“讨厌,在夫君眼中,妾身等就如此不堪吗?”

虞世南却暗自思量道,皇上果然好文采,出口成章。可惜,皇上不把心思放在诗文上,否则定会留下许多千古名句。

不过,令虞世南高兴的是,离开豫章以后,刘子秋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折向西北的襄阳方向。襄阳被朱粲占领的时候几乎被毁为一座空城,如今一年多过去了,虽然当地官府的报告中也提到这里已经恢复了生机,但刘子秋却相信眼见为实,他要亲自来看看。

现场的情况虽然不如官府在报告中所描述得那样美好,但也算积攒了不少人气。毕竟当初空城的状况是刘子秋亲眼所见,能恢复到现在这个样子,他也算比较满意了,所以并没有对当地官府的夸大之辞进行处罚。实际上,对于军队以及地方官府中的许多违规行为的处理,刘子秋的手段一直比较温和,因为他知道,人的思想不发生转变,单纯依靠镇压效果并不会太理想,甚至会激起强烈的反弹,凡事还是要循序渐进。

第31章 十万火急

。5du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要逐步地改变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律法、观念,而不是一蹴而就地强加给人们。多少年来,各种特权思想已经深入人们的骨髓,许多人并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对,甚至受到这些做法伤害的人也没有觉得不妥。而在所有特权当中,刘子秋第一个要削弱的就是皇权。

自古以来,皇权都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几乎集整个国家的军政大权于皇帝一身。正因为这种权力太大,而且几乎不受任何约束,才引来无数人的垂涎,朝廷才会更迭不休。就如杨广,为了登上皇位,面对自己的同胞兄弟,都能够使出极其残忍的手段。现在刘子秋也做了皇帝,自然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的后人身上。而受到削弱的皇权,惦记的人也就会少很多,所以这才是刘子秋第一个要做的事情。

这一次他离京巡视天下,看上去和削弱皇权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不然,这正是他循序渐进的手段。此次出巡,刘子秋并没有特别的目的性,但却给自己设了一个期限,也就是半年左右。这半年中,国家大事都交由魏征为首的内阁来决断,他几乎不再过问。只要在这半年中,国家各项事务都运转正常,那就说明,即使没有皇帝,也不会影响国家的发展。那时候,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削弱皇权了。当然,为了避免出现意外事件,刘子秋仍然把兵权牢牢握在手里。不过,总有一天,他要连兵权也一起交出去。

虞世南当然不知道刘子秋的想法,他只顾着催促刘子秋早日返回洛阳。最后,刘子秋实在被他催逼不过,只得下令道:“过江!”

过了汉水,离着洛阳就又近了一步,虞世南这才有些心安。但是,刘子秋这一路依旧慢吞吞的,经过南阳、淯阳、襄城三郡,足足走了两个多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