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部分 (第1/4页)

刘子秋沉吟半晌,这才说道:“也罢,就让根儿随老先生学习一年。不过,这一年中,根儿的功夫可不能落下。”

对于做出这个决定,刘子秋也有自己的考虑。他已经有了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只要他愿意,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孩子。当然,他是皇帝,他的孩子可以由国家抚养。但是,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子又生子,繁衍生息,不知道会有多少个后代。如果这些人都要由国家来抚养,将成为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事实上,在原来的历史上,千年之后的大明王朝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子龙孙们就成为一群不劳而获,大量吸食民脂民膏的毒瘤,明朝的灭亡,也不能说没有他们的责任。

刘子秋一直在考虑削弱皇权的事情,但不管怎么说,皇位总会一代代继承下去,而登上皇位的人自然会由国家负担。没有继承皇位的皇子们,刘子秋也必须考虑他们的未来。给他们封王,让他们像寄生虫一样依附在国家身上,并不是什么好办法。而孙思邈要传授刘思根金针之术,却打开了刘子秋的思路。儿孙自有儿孙福,秦始皇希望子孙可以享千秋万代之福,结果二世而亡。明亡之后,朱元璋的子孙下场也不是特别美妙。自己的子孙能否平安幸福地生活下去,还是要看他们自己。刘子秋能做的,也只是为他们学习、择业,提供一些便利而已。

从此,可怜的刘思根没有选择的余地,就被送进了刚刚成立的太医院,跟在孙思邈学习医道。因为金针度厄之术只是一种特殊的针灸治疗手段,必须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为基础,这对年幼的刘思根来说,几乎是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幸好小家伙足够聪明,孙思邈教过的东西他都能牢牢记住。或许因为从小泡过多种药浴的缘故,刘思根对药材有种特别的兴趣,各种药材送到他手上,闻一闻便能分清楚是什么。但是中医博大精深,望闻问切,任何一项都必须集多年的经验方才能有所小成。一年下来,刘思根也只能算是到一点皮毛而已。

更痛苦的是,在这一年中,刘子秋依然会逼着他每天早晚练武。而且刘子秋对细节抓得很死,不许他的动作有一丝一毫的走样。即便刘思根的身体比同龄的孩子结实了许多倍,每天练完功依然是精疲力竭。

好在除了医术和功夫之外,只有虞世南会抓住他练习书法,其他人倒不是太过严厉。箭术、骑术、琴技、茶道等的练习基本上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

其实,这种教育方式有点类似于后世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给孩子报了无数个兴趣班、辅导班,让孩子没有一点空闲和娱乐的时间。刘子秋自己当年也吃过这方面的苦,不过幸好他的父亲并没有坚持多久,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子,转而便让他专注练武了。但对于刘思根,刘子秋却寄于了厚望,又有得天独厚的培养条件,渐渐地也限入了这种误区。

不过,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刘思根坚持了下来,居然没有叫过一声苦。而且只要有空闲,他也不肯把箭术和骑术落下。作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着实令人惊叹。基于刘思根的表现,如果不是担心给他带来不必要的伤害,魏征等人几乎又要重提立太子的往事。

整整一年多,大汉王朝便在平静中走到了中兴六年,也就是公元六百一十五年,距离杨广之死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年,而刘子秋来到这个世界也整整八年了。这一年多,大汉王朝发展十分迅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百姓安居乐业,朝廷政治清明,呈现出一种步入盛世的势头。

而通过第一届科举考试的三百六十名考生也在太学院学习了两年,对于国家的各项律法、制度也已经颇为了解,接下来的两年,他们除了继续在太学院学习之外,还会被派往各个衙门从事实际操作,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实习。当初的排名已经成为过去,考生们在实习中的表现将决定他们今后的前程。所以,实习的这两年尤为关键,也不由得那些考生不加以重视。

实习的去向有两种,一种是朝廷各部衙门,另一种是地方官府。两种不同的实习去向,也就意味着他们将来会在两种不同的机构担任官职。对于这个年代的大多数人来说,自然是希望能够留在各部衙门。毕竟各部衙门都设在洛阳,而洛阳是国家的首都,各种资源都不是地方可以比拟的。而留在洛阳的这些实习岗位中,有两个岗位最为引人注目,这两个岗位是内阁随员,将跟随内阁诸位大学士后面学习治理国家之法。也就是说,能够到这两个岗位实习的考生,将来就有很大希望进入朝廷的中枢。因此,没有人不想得到这两个实习岗位,竞争异常激烈。

这种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