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采取绝口不谈的态度。

李鸿章熬不住这种沉默;就常去跟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通声息。奕�就是当初帮助慈禧太后发动北京政变的、光绪皇帝的六叔;他是清王朝文武百官中;难得的一个洋务细胞非常活跃的一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实际上充当了李鸿章的主心骨。由于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在保守派那里还挣了一个“鬼子六”的雅号。李鸿章不断地向“鬼子六”施加影响;极陈铁路之利益;请求先试造清江至京城这一段;以便于南北转输。 可是“鬼子六”一脸苦涩;他有他的难处。虽说他是军机大臣;又曾是慈禧的同盟;但政治这玩意儿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个问题上是同盟;说明有共同的利益;但并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能一致。

慈禧对铁路一直没有概念;花费又属巨大;是不会轻易点头的。奕�也不愿在朝廷里树敌过多;还指望李鸿章他们“自下而上”地“运动”呢。 那时候的中央也怪;真是屁大的事都要下面请示汇报;对下面实在也是管得太多;真也太难为了李鸿章和他的哥儿们。现在人们看李鸿章上的奏折;党政军大事固然不少;实事求是地说;也有不少属于鸡毛蒜皮屁大的事。比如他要派几个人跟外国教练学本事、他聘请的外国教练人品如何、他要办个外语学校等等;都要打报告,所以要修一小段运煤的铁路;自然也要打报告批准。不知那些督抚大员整天要泡在公文里那么多时间;于公于私何益?这么一来;可害苦了后世文史工作者;后人就要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做整理工作:上海图书馆内的盛宣怀档案就有十五万件(号称《盛档》);安徽省翁飞他们编的《新编李鸿章全集》已经编到了三千万字了;还是打不住。

这样看来;那时候当个官还真的要有点科举的功夫;否则怎么应付得了那山海般的公牍? 可怜的李鸿章只好来个阳奉阴违;先在下面搞点小动作再说。于是先拿唐山的煤铁矿区作为试点;修筑一段运煤的铁路;总共才十里路程。然而就这么一点“毛毛雨”;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1878年;先由开平煤铁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唐绍仪家族的前辈;近代中国的第一代买办;原英商怡和洋行的总买办;后来被李鸿章“挖”来为清廷办事)出面上奏;要求修筑运煤铁路;经费由矿务局自己筹集。这么好的事;竟因清廷里大臣反对;没有修成。1880年;再次由唐廷枢出面“泡蘑菇”;提议从胥各庄到涧河口开一运煤河道;同时于唐山煤井至胥各庄修筑一条连接河道的轻便铁路。为了避免朝臣的非议;还特意声明;这条铁道不设火车机头;而以驴马拖载;这才好歹得到了恩准。 李鸿章当然不会满足马拉驴载的车皮在铁路上缓缓滑行;他表面上在敷衍;暗中继续做小动作;伺机得寸进尺。但无论如何;几经斡旋;中国自己造的第一条铁路终于在1881年6月9日开始动工兴建了(以后此日就定为中国的铁路节)。尽管这条铁路总共才十里长;采用每米十五公斤的轻型铁轨;使用由英国工程师金达设计、由中国工人制造的“龙号”蒸气机车(火车头);那是一台才一人多高的小火车头;但这毕竟是中国人的第一条铁路和第一台火车头。

通车的那一天;李鸿章在众幕僚的陪同下;登上了火车;并与大家合影留念。他神情严肃;没有流露多少高兴的样子。他知道;前面还会有麻烦。果然;铁路上一旦行驶了火车头;流言蜚语又来了;说是“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结果下令禁止使用火车头;运煤车皮就再次被驴马拖载代替。这大概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最大的笑话。直到1882年;不晓得捣了多少“浆糊”;才又恢复机车牵引。但是这仅仅是你们要运煤的破例;并不是说明从此就允许你们造铁路了;中国修铁路的阻力还多着呢! 李鸿章当年麾下的名将刘铭传也是主张修铁路的积极分子;1885年他已是台湾第一任巡抚。他曾跑到北京;上了一道《请筹造铁路折》;大谈铁路问题。他指出:“中国与外国通商以来;门户洞开;藩篱尽撤;自古敌国外患未有如此多且强也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旅行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他也主张先造清江至京城这段铁路。

清廷大员一看即知;这是在重弹李鸿章六年前的老调;实际上这也确是李鸿章苦心策划的“自下而上”的运动而已。想不到刘铭传的这一奏折在清廷大员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围绕该不该修造铁路的问题;洋务派和保守派再次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