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1/4页)

沈括摇头道:“木头精致了许多,但若是要刻字,对木质要求必然很高,而且印刷难免要接触墨水,木质受潮容易变形腐坏,怕是也多有不便。”

“陶瓷?锡?如果从材质坚硬,不易腐坏,清晰美观这几个角度来看,铜活字无疑是最好的!”林昭思索着各种可能的材质,陶瓷易碎,锡太过柔软,铜无疑是最好不过。

不料沈括却沉声道:“铜自然是好,可是我大宋铜产量不高,每年光是铸钱用的铜就很紧张。如果用来制作推广活字,朝廷恐怕不会很支持”

唉!宋朝的铜似乎很匮乏,历史书上还提及蜀中有使用铁钱的情况。还有最早的纸币“交子”也产生在北宋,那个年代,使用纸币不见得就是进步的表现,也是铜钱严重匮乏的不得已之举。

林昭叹道:“倒是忽略了这个问题,要是能多开发几处铜矿就好了”

依稀记得,后世滇铜似乎闻名后世,只是现在那里属于大理国。何况西南万重山,交通不便,即便有铜矿也很难运输。

“寻找铜矿也要机缘巧合才行,哪里能”沈括应了一句,突然灵光一闪,说道:“少年时,随父亲居与闽南泉州,见当地有山泉呈青绿色,味苦涩,如胆汁一般。当地人取其水置于铁锅之中熬煮,水干之后,铁锅之上会有黄灿灿的铜出现。”

胆水炼铜?林昭反应过来,想起中学化学知识,多少有那么一点了解。那青绿色的苦泉水应该是亚硫酸铜溶液,加热就能生成胆矾,再遇到铁产生化学反应就能析出铜。多好炼铜方法啊,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宋朝缺铜的问题。

实际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铜钱需求量大,铜产量却严重不足。胆水炼铜法被发现之后,甚为重视,北宋时期,胆铜约占全部铜产量的百分之十五。南宋只能下半壁江山,失去了北方的铜矿,不得已,百分之八十五的铜依赖于江南的胆铜。

无论是胆水炼铜还是活字印刷,对大宋朝,乃至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沈括也真是的,藏着如此宝贝竟然不拿出来林昭低声道:“沈先生,此二种方法若是加以改良,献给朝廷,利国利民啊!尤其是官家想要大展宏图,王学士也准备大展拳脚,对他们也算是很好的支持。”

沈括之前纯粹是好奇,只将其作为一种科学兴趣,并未仔细想过英勇推广问题。此时被林昭这么一提醒,顿时眼前一亮。

这两样东西可都是宝贝,献给朝廷必定是大功一件,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古代盐铁铜,甚至茶叶这些都是官营的,因此有些秘法在手,私人也不能轻易染指。至于活字印刷术,宋朝虽说不至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民间要印刷宣传什么东西,也会受到严格控制。

因此这两样技术很难自己开发经营,林昭思前想后,觉得还是将其献给朝廷比较好。铜矿能繁荣国家经济,对整个时代都有益处。至于活字印刷,王安石变法在即,宣传是必不可少的,想必是会对这玩意感兴趣的。

此后一段时间,林昭时常来往于沈家大宅,与沈括一起商讨研究,进行活字印刷与胆水炼铜法的改良。

大半个月,总算捣鼓出一套不错的方案,并且制作了少量铜活字模型。随即快马送去汴京,进献给皇帝赵顼。

林昭近来吃喝玩乐搞科研,不亦乐乎,可许多人看在眼里,有些不淡定了。

余杭郡王府,赵仲山奇怪不已,疑惑道:“大哥,我们会不会多想了,林昭整曰往沈家跑,根本无所作为啊!”

“那你认为他该有什么作为呢?”

呃赵仲晔一句话还真把赵仲山给问住了。

东阳郡公赵仲晔续道:“他初来杭州,人生地不熟,岂敢冒然?站稳脚跟,打探消息,等候时机才是正道沈家乃杭州大族,对本地请肯定多有了解,沈括与王安石素来亲厚,林昭去找他有错吗?”

“你是说林昭是去向沈家打探消息?只是用得着这么频繁吗?每天都去!”

赵仲晔也不由疑惑道:“是啊,这个着实有些奇怪”

“对了,父亲什么时候回来?”

“快了,估计就这几曰”

“父亲也真是的,好好地跑去天台山听和尚讲经”

正说话间,有人来报:“小侯爷,汴京邸报到了”

夜幕降临时,江南河上航行的船只纷纷靠岸停泊。

点点星光渔火之中,一个消瘦或者说娇小的影子出现在河边,几个起落便神不知鬼不晓地蹿上了河边的一艘座船。

“小姐,我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