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部分 (第1/4页)

至于有一定预知的威远侯林昭,因为另有打算,别有用心,再加上狄青那句:小慈乃大慈之敌,便也佯作不知,生生忍着没有说什么。

于是乎,大宋王朝的各方都有意无意的疏忽之下,干旱少雨并未引起重视,旱灾突如其来。

正所有人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四月初了!

春耕已经开始了许多,种子已经播下了。起初土壤没有墒情,农人们尝试着浇灌,抑或者是认为不久之后就会有雨水,种子总是会发芽的。

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始终还是没有一滴雨水。种子发芽者不过十之二三,农人们挑水浇灌着仅有的禾苗,可是很快他们发现这似乎有些杯水车薪,土壤太干燥了,挑来的那点水根本无法维持禾苗的生长。而且很快,他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村庄周围的河流水浅了许多,并且开始逐渐的干涸。有的地方,甚至连饮水都受到了威胁!

一场旱灾不期而遇,瞬间便席卷了整个大宋王朝。

垂拱殿里,赵顼坐在龙椅上一脸铁青。他很恼怒,为什么自己的皇帝之路如此坎坷?即位几年来,竟然没有一年安生过。边患刚刚解除,水灾才过去不久,旱灾又来了,而且还是这么严重。

“两个月来,除了岭南,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下过雨。黄河两岸尤为严重,比如汴京,已经有七个月不曾下雨了”

“淮北到京东各路的春耕严重受到影响,减产是必然的。”

“江南的情况稍微好些,毕竟河湖众多,可以引水灌溉!”

“如果旱情不能及时缓解,夏季播种要是再错过了,很多地方怕是要绝收啊!”

宰相和翰林学士们都聚集在此,综合汇报全国的灾情。当“绝收”这两个字出现在众人耳中的时候,不约而同都是一震!

很多地方?有多少地方?大家都心知肚明。除了岭南和西南,几乎整个大宋朝都陷入干旱之中,如果都绝收了,这对大宋而言绝对是一个可怕的梦魇!

“最严重还不止如此,因为干旱少雨,运河的水位持续下降,有些河段船只搁浅,已经无法行船了。”

“什么?”

听到这个消息,赵顼犹如一个晴天霹雳。

运河漕运乃是大宋的命脉所在,汴京百万人都全部仰仗运河江淮钱粮供养的,如果运河无法行船,这条大动脉断了。汴京能撑得下去吗?大宋能撑的下去吗?

直到此刻,大宋君臣们才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糟糕!

只是,厄运才刚刚开始,更棘手的麻烦正接踵而至!(未完待续。)

第五二九章 同天节

“北方各地的存粮有多少?”赵顼沉默了许久,开口询问。

运河大动脉出了问题,就只能倚靠北方的储存了。

“回陛下,汴京的存粮较多,也只能支撑上半年多;其他地方的情况就更严重了,如果动用府库,包括包括常平仓的话,应该可以支撑两个三月!”

三司的官员在回答的时候很谨慎,尤其是提到常平仓,这一点在大宋朝显得尤其敏感。

果然,赵顼和王安石的脸色都略微有些阴沉,如果动用了常平仓,变法的事情必然会受到搁浅。要知道,去岁变法才刚刚有了起色,他们可不想半途而废。虽说是发生了旱灾,可是这场旱灾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呢?也许要不了多久就会过去吧!

“百姓家中存粮如何?”

熟悉内情的三司官员相当无奈,青苗钱那么高的利息,百姓劳作一年能有盈余多少?而今有些地方其实已经开始出现饥荒了,随着旱灾的加剧,只怕会更加严重。只是官家这样问,难道要如实说吗?迟疑许久才低声道:“怕是不多!”

赵顼尚未意识到他藏富于国的做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资产,藏富于民为基础的大宋经济正在逐渐的风雨飘摇。

听到这样的回答,赵顼多少有些不满,轻声道:“让各州县统计百姓存粮,如果需要赈灾,优先动用州县府库的存粮,常平仓莫要轻动!”

“是!”在场的保守大臣们都心中有数,官家这是一力维护王安石,一力维护新法啊!甚至不顾灾难,不顾百姓生活现状,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赵顼心中忐忑,为今之计也只能先如此了。也许这场旱灾不会太过严重,也许不久之后就会下雨,灾情会有所缓解的。赵顼这样自我安慰着,殊不知,围绕着这场灾害,一场针对变法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而风暴的核心绝对不只是王安石。

“陛下,粮食是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