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 (第1/4页)

比如。朝鲜提出地国家基础设施项目中。既有公路、铁路、桥梁、机场、通信网络、水利工程、城市排水工程等等传统意义上地“基础设施”。还有包括医院、学校、制药厂、化肥厂、食品加工厂、水电站等等以往属于“工业设施”或者“公共设施”地非传统“基础设施”。

再比如。朝鲜与得到政府担保地民营企业地主要合作项目。主要为共和国已经淘汰地纺织、皮革加工、造纸、矿业等等既需要大量劳动力与能源。又会造成严重污染。还没有多少附加值地低端工业。朝鲜没有引进高科技企业。除了集中力量解决国民地生活问题、提高国民地生活保障之外。主要与朝鲜教育落后、缺乏足够地技术工人有关。

毋庸置。朝鲜成为了共和国产业结构调整地受益者。

按照朝鲜与共和国政府、民营企业签订地协议,除了保证朝鲜民众的日常需要的产品之外,大部分由朝鲜生产的工业产品均将销往共和国,满足共和国市场对低端产品的需要、为朝鲜创造外汇收入。

《双边贸易谅解协议》就是双方相互给予贸易最惠国待遇,解除贸易壁垒。

短期来看,这项协议对双方都有好处。朝鲜可以从共和国获得大量廉价商品,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共和国可以获得一个200万人的大市场,解决上千家外贸型企业的生存问题,创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长远来看,双方仍然能从中获益。朝鲜可以将大量低

输入共和国的庞大市场,不用担心出口问题;共和量廉价低端产品,向购买力增强的朝鲜消费者出售高端产品,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朝鲜。

因为贸易协议不属于战略性协议,所以该协议必定根据时局的变化做出调整。

《中朝经济与民间交往互信协议》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经济开发区,二是人员往来签证,三是滞留人员安置工作。

朝鲜将在新义州、江界、惠山与清津开发经济特区,允许共和国商人与企业家在开设工厂、商会与办事处,在经济特区内向共和国商人提供最优惠待遇,在约定的时间内减免税收等等。后来,随着朝鲜经济逐步发展,国内消费能力增强,俄罗斯、蒙古、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先后与朝鲜签署了类似的协议,被准许进入经济特区。

为了增进相互交流,朝鲜简化赴朝投资与旅游的共和国人员的签证手续。

最重要地还是第三点,即滞留在共和国境内的朝鲜人员的安置工作。

211世纪初,朝鲜连续3年遭遇自然灾害,数以百万计的朝鲜难民涌入共和国境内。这不但给共和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影响了共和国的社会治安,还导致共和国与朝鲜的外交关系一度紧张。

高峰时,滞留在共和国境内地朝鲜难民超过了300万人!

当时,朝鲜总人口不到2100万。

对共和国来说,仅仅保证数百万难民的生存就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即便不考虑别地生活需要,300万难民一年就能消耗掉150万吨粮食。算上管理难民的支出,共和国每年需拿出上百亿元养活300万朝鲜人!

对朝鲜来说,300万难民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这些到共和国见过“世面”,知道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难民被遣返回朝鲜之后,再也不会相信朝鲜是“天堂”、其他国家和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是“金氏家族”谎言。有知识、有能力的肯定会“图变”,没知识、没能力地则会“造反”。占人口1/77的朝鲜人不再服从“金氏家族”地愚民统治时,“金氏家族”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最初地时候,共和国也想尽快遣返难民。

先后遣返了3批,总共3万余难民后,共和国停止了遣返工作。原因很简单,所有强制遣返的难民都被朝鲜政府关入集中营,接受“改造”,最终仅有不到1/10的难民成功完成“改造”,其余地全都人间蒸发了!

当时,共和国的新闻媒体重点报道了这一消息。

如果强制遣返难民,等于将数百万活生生地、曾经将共和国当作救星的朝鲜人推入火坑。

也正是如此,共和国与朝鲜地关系在那段时期严重倒退。

到庞兴龙访问平壤时,仍然有大约220万朝鲜难民滞留在共和国境内,其中近180万生活在难民营内,另外数十万分散在共和国各地(大部分都是嫁给共和国男性,获得了共和国国籍的年轻朝鲜女子)。

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仍然滞留在共和国境内的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