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部分 (第1/4页)

非料事如神,也早就有所防范。

阎尚隆在四方会谈上的答复就能说明问题。

按照共和国的设想,印度的战后政治重建工作最快也只能在力弥年中期开始。在此之前的主要工作是让口亿印度人摆脱贫困,帮助印度恢复正常秩序。表面上。共和国在有理有利的情况下做出了适当让步。承诺以民主大选的方式决定印度的政治体制。实际上,共和国并没做出让步,也没有对印度的政治体制做出任何承诺。更重要的是,在人道主义的大背景下,此举不但得到了欧盟的支持,还为共和国留下了更多的转圈空间。简单的说,战争不会随着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而结束,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之后,共和国将以为印度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为名,继续在印度驻军,并且承担起大部分人道主义援助工作,借此巩固印度临时政府的地位。

毫无疑问。这么做只对共和国有利。

不管是美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还是欧盟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或者其他哪个国家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因为只有共和国与巴基斯坦等盟国在印度有驻军权,所以向印度人分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垂任肯定落在了共和国等军队身上,而印度人只知道谁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而不知道谁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从而只知道是共和国等国家帮助他们走出了灾难。

时此。美国也是有苦自己知。

在人道主义的大前提下,如果美国拒绝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必然受到指责,而美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于替共和国做嫁衣裳。当然,美国肯定会在人道主义援助上做文章,比如要求向印度派遣人道主义援助人员,借此机会向印度民众施加影响,如果共和国拒绝美国的人道主义救援队伍进入印度,美国就可以借此滋事,在人道主义援助问题上打折或者与共和国生纠纷。

正是如此。在考虑帮助印度重建的时候。王元庆才没有算上美国那

份。

不管有没有美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共和国都有能力使印度保持稳定。

到此。基本上能够看出王元庆在印度的布局了。

战争越早结束,共和国就有越多的时间在印度展开工作。如果不出所料,王元庆会不遗余力的支持苏沃斯,用苏沃斯当年的政治主张、遭到印度政府迫害、被迫流亡海外、成立民主政党等等事迹,将苏沃斯打造成印度的民族英雄,从而丑化被传统势力控制的印度前政府,让印度民众相信。这场给印度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不但没有针对他们,还给他们带来了崭新的未来。当然。关键还是战后重建,只要战后重建做得好,让印度民众看到了过上丰福生活的希望。自然能够将共和**队塑造成“印度民族解放军”的形象,从根本上消除印度民众对共和国的仇恨,甚至可以大部分印度民众相信,之前政府宣扬的那些针对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完全错误的,共和国不但不是印度的敌人,还是印度的朋友。是能够帮助绝大部分印度人过上更好生活的朋友。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除了巨大的投入之外,还要充足的时间。

王元庆在给裴承毅安排任务的时候,一再强调。必须在年内结束大规模军事行动,就是因为时间过于紧迫。

按照王君庆的规划小,就算在年溉淋大甄模军事行动,离阎尚隆在四国外长会晤做出的朵愕,也就是在印度举行民主大选也就只有半年而已。

可以说。在绝大部分人看来,半年时间根本无法扭转印度人对共和国的态度。

正是如此。萨利文才接受了这个条件,从而使四方外长会晤取得成丁。

关键就在这里,半年够吗?

别说其他人不相信,就连王元庆都不相有

没有个十年八年,也就是差不多一代人的时间,印度民众根本不会改变对共和国的态度。准确的说,是在印度民众需要共和国提供的粮食时,会改变对共和国的态度,只要吃饭问题的到解决,印度民众的态度就会再次生转变

按照顾卫民制订的印度战后重建计利。也是持续旧年,而不是短短半年。

毫无疑问。不可能等到旧年之后再在印度举行民主大选。

既然不能等,就必须在这半年内做点事情。

王元庆不是想做点事情,而是想做很多事情。

四方外长会晤召开前,王元庆就让李存勋安排刘晓宾就去新德里,随后就安排军情局以保护个人安全的名义,密切监控印度临时政府的活动,特别留意印度临时政府派往各占领区的临时性地方官员。因为印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