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部分 (第1/4页)

这里,已经

在只考虑英国的基本国情,不考虑外界因素的情况下,英国政府此举就能理解了。作为五个核大国,英国拥有相对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即便放眼全球。英国的军事工业也不算落后。问题是,英国的军事工业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即高度“国际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妄图恢复“日不落帝国。的影响力,提出了“全面振兴计利。”但是在残酷现实的影响下。不但提出“铁幕政策”的首相被选民赶出了唐宁街旧号,英国的“帝国梦”也就此破灭,从此搭上了美国战车,成为美国最忠实的盟友。美苏冷战期间,根据北约集团的需要,英国的军事工业体系成了美国的有效补充,取得了一些至今都让英国人倍感骄傲的成就,比如“引轰炸机鹞式战斗机小无敌级航母挑战者坦克”等等。进入“后冷战时期。”因为最大的外来威胁突然消失,不但英国的军事工业失去了发展方向,以北约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也失去了奋斗目标。受此影响,整个西方世界的军事工业迅速萎缩。为了避免因此导致国家安全体系崩溃,欧洲国家率先通过“国际化”整合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庞大军事工业体系。得益于雄厚的基础实力,英国与法国、德国一道成为了这场“吞并运动”的赢家。进入引世纪,英国的军事工业已经全面“国际化。”几乎所有军事项目中都存在国际合作的背景,连被誉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军事工程”的“乔治五世”级航母的设计与建造工作都是在与法国合作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法国没按当初的承诺采购“希拉克”级航母(“乔治五世”级的法国版),但是很多关键技术来自法国,很多合同也转包给了法国企业。

既然是“国际合耸”自然离不开贸易。

问题就在这里,英国的军事工业规模庞大,却不够独立自主。

和平时期。这个问题并不严重,毕竟在基本游戏规则下,加大国际合作不但能够降低开发风险与制造成本,还能开拓新的市场、增加销量。

战争时期,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虽然在任何人看来,因为英国在马岛争端中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挑起战争的肯定不是英国,西方国家没有任何理由制裁“战争受害国”更不可能像当初对付阿根廷那样,用“军事禁运”对付英国,但是只要战争爆发,不管英国是不是“战争受害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都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在国际局势没有明朗的情况下,这些国家肯定不会公开支持英国。如此一来,英国必须为战争做好准备,即在众多西方国家不会积极表态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力量奠定胜利的基础,从而使国际局势明朗化。

为此,英国必须在战争爆发前加强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即进行有限战争动员。

提到战争动员,麻烦就多了。

别的不说。如果没有确切的好处,没有任何私营军火企业愿意跟着政府一同冒险。用李存勋的话来说,英国政府必须做好一件事情,让所有军火企业相信,跟着政府走,就算战争没有爆发,也不会吃亏。

为此,英国政府嚣得拿出诚意。

骄亿特别预算,就是英国政府的“诚意”。

根据军情局拨集到的情报,骄亿特别预算中,除了按照规定提供给情报机构的1飞亿与答应增加的蚓乙之外,另外引6亿中的七成,也就是大约1田亿提供给了数十家军火企业,用来招骋工人、培技术员工、启动闲置的牛产线、对部分现役装备进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等

毫无疑问。这仅仅是个开始。

用刘晓宾的话来说,英国要想赶在战争爆发前做好最基本的准备工作,至产需要在数个月内投入。也就是说。最先投入的引引乙连零头都不够。

问题就在这里,英国会赶在战争爆发前做好准备吗?

虽然军情局没有获得确凿的证据,但是李存勋根据各种迹象做出了最大胆的判断。

事实上。就算李存勋不做出判断,裴承毅也会做出同样的判断。

英国肯定认为战争将在数个月内爆发。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英国首相在回国之后就签署了特别预算案,投入的助多亿特别预算是启动战争准备工作的钥匙。二是英国通过欧洲国家传递了明确的信号,即英国绝对不会在马岛问题上做出让步,就算爆发战争。英国也有信心取得胜利。三是在英国的行动如此积极的情况下。美国却一直保持沉默,表明美国已经做出保证,会在必要的时候以实际行动帮助英国。最后就是欧洲国家愿意充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