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部分 (第1/4页)

能力的前提条件下,具备完善的轨道作战能力,能够像轨道飞行器那样执行作战任务。又比如。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完全采用动力升力技术的战斗机,即没有气动升力结构,也就没有机翼、没有能够产生升力的机体,也就不需要为了提高升力而采用特殊设计,而是完全根据作战目的,即所执行的作战任务来设计机体,使其作战效能最大化。

在众多技术中,最突出的,还是被称为“意识遥控”的控制技术。

所谓的“遥控”绝对不是那种拿着遥控器来控制在几千千米、甚至上万千米外作战的意思。要知道。如果采用传统的控制方式,即靠四肢来控制,通信技术早就不是问题,真正的瓶颈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上。即人的反应速度跟不上作战要求。正是如此,在小互等众多所谓的高机动战斗松上,需要采用生命辅助系统,用药物、电流等等方式来刺激飞行员的反应神经,使飞行员的反应速度提高好几倍,甚至好几十果没有这些技术,有人驾驶的战斗机早就被无人驾驶的战斗机取代了。

可惜的是,有机体的反应速度毕竟有限。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掘遥控战斗机的潜力,就得改变这一局面,使控制武器装备的人类不再是武器裴备性能的制约者。

唯一可行的就是“意识控制技术”

所谓的“意识控制技术”就是直接收集控制者的脑电波,并且对脑电波进行分析,搞清楚控制者的意图,然后由装备来执行这些意图。因为“意识控制技术”属于电磁领域,技术跨度不是很大,在大战爆发前就已成熟,只是受应用范围、可靠性等等因素影响,直到大战爆发后好几年,才在小丑上得到应用。问题是,在没有可靠通信技术的情况下,不的不把意识控制系统做成全封闭式,以免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也就是说,飞行员仍然得呆在战斗机上,而飞行员的身体承受能力自然成为了战斗机机动能力的短板。即便使用了抗荷服与能够提高机体承受能力的药物,人类也最多只能承受力多个的过载,而这也是么等最后一代有人驾驶战斗机机动性能的极限。

“意识控制”加上“量子通信”就成了“意识遥控”

因为控制战斗机的人员(不在战斗机上,自然不能称其为飞行员)留在了后方,所以战斗机的机动能力不再受人类机一小卢能力限制,可以尽量提是如此堡控战斗机才知蹦升力结构。原因很简单,传统的气动飞行器中,主要提供升力的部分、比如机翼的承受能力都比较差,算得上是结构上的缺陷。要想尽量提高飞行器的机动能力,就得像把飞行员留在地面上那样,去掉这些结构缺陷。

受此影响,第一代遥控战斗机与传统意义上的飞机,甚至是小丑这种离经叛道的战斗机截然不同。

如果从形状上看,用“飞行的鸭蛋”来形容遥控战斗机也不为过。

从理论上讲,球形是三维空间中最佳的承力体,即在利用最少材料的情况下,能够承受最大的外力。如此一来。为了提高飞行器的过载能力,就得尽量提高飞行器的结构承受能力,能把飞行器设计成球形,自然是再好不过了。问题是,飞行器在高速飞行的时候会产生气动阻力。特别是在大气层底部,气动阻力甚至是飞机器承受的主要外力,所以不能采用绝对的球形结构,卵形结构更能适应大气层内飞行。

当然,如果不考虑大气层内飞行。球形才是最理想的外形。

母庸置疑。这绝对是一种最不像战斗机的超级战斗机,而正是这种战斗机,彻底改变了海战的面貌。

这种最大过载超过四个,能够以每小时四万千米的速度飞行的战斗机,能够在任何情况下轻而易举的撕开舰队防空网,甚至能够在舰队的防空系统做出反应之前,将携带的炸弹投到目标上。

如果不考虑成本,甚至能够将遥控战斗机变成遥控炸弹。

事实上,共和国海军确实有这样的打算。

如此一来,大口径电磁炮那点射程就算不了什么了。

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不考虑返航,遥控战斗机能攻击世界上任何角落里的目标,而电磁炮的最大射程也不过功多千米。正要交战,主力舰在见到目标之前,就被遥控战斗机投下的炸弹干掉了。

当然,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主力舰。而是整个海军。

只要解决了限制遥控战斗机作战半径的次要技术问题,海军有没有存在的必要都是个问题。即便海军有存在下去的必要。毕竟人类的技术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大规模殖民的地步,大部分人还得在地球上生活,也就离不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