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 (第1/4页)

然后,这次出征的结果,将会成为其他鲜卑贵族议论和连的新话题。而和连在鲜卑族内部的威望,又将进一步的下降。到那时候,和连真的就成了“偷鸡不着蚀把米”了。

但是,真要与汉军打起来,和连又没有胜利的信心。毕竟,汉军在近百年以来,在草原上留下的赫赫武功,已经让和连心惊胆颤。而他此前与汉军多次交战的结果,也证实了汉军的战力,到底有多么的强悍。

就这样,和连在战与退之间,犹豫了一夜,依然没有做出判断。而在战场上,没有决断,是比决断错误还要更加严重的后果!

随着汉军一大早出营列阵的行为,和连的烦恼终于消失了。如今,被汉军逼近到五里地距离的鲜卑人,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利了。

在这种近距离的位置,鲜卑人若是撤退,必然会遭遇到为数不少的汉军骑兵,毫不犹豫的无情追击。一旦这种事情发生,鲜卑人必然会迎来一场大败!

——那就战!

从小就以聪明著称的和连,停止了无益的思考,开始调动兵马。

说实话,在太行军逼近之前,和连的兵力调度,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并无什么明显错误。但是,几个接受了命令的老练军帅,却对和连腹诽不已。

——这种时候,还打什么打啊!赶紧派出一支骑兵作为后卫,让其他部队快点儿撤退才是正经!

草原骑兵的优势,从来就不是阵而后战。他们最大的优势,便是可以依靠自己的机动力优势,在己方选定的时间,己方选定的战场,打一场由己方主导的战斗。

如果己方明显出于不利的位置,对所有草原骑兵来说,最佳的对策,不是战斗,而是撤退。

在草原部落的牧民心里,临阵脱逃,绝对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耻辱。最多,以后己方有机会报复回来便是。

“大王这是汉人的书读多了!”

接到命令,被和连要求主动出击,从正面迟滞敌人的一名鲜卑小帅,私下里对自己的亲信抱怨着说道。虽然这个命令,并不要求小帅率部与汉军硬拼。然而,对汉军的弩箭极为忌惮的小帅,心里已经做好了损失十分之一兵力的准备。

由于古代交通信息交流的不便,在凉州地区已经被不少羌人装备上的马镫,在北方的鲜卑部落中,却没有几个人知道。而没有马镫提供的马背稳定性,骑兵的近战肉搏能力,至少要下降五成。

至于后市被某些“砖家”“叫兽”推崇备至的骑射,其实应当从中间分割开来,描述为“骑”和“射”。无论是骑马,还是射箭,都是鲜卑人极为擅长的。但是,在骑马的时候还能射箭,就不是一般的鲜卑人能够做得到的。

再说那比骑在马上射箭,还要更加高级得多的奔射,也就是在策马奔跑时进行射箭的技巧,能够做到的草原人,就更加稀少了。即便是在收罗了不少骑射高手的和连手下,也只有不足千人的骑士,具备这项高级技能。

而且,在奔射的过程中,无论是所射出箭矢的力道,还是准确度,都只能用“糟糕”两个字来形容。自古以来,奔射这种手段在战场上的运用,也基本上局限于小规模的精英斥候追逐战当中,少有运用到正面战场上的。

在小帅的部下,那些能够做到奔射的鲜卑人,多是军中的精英,大大小小是个头目。深知汉军弓弩强悍的鲜卑小帅,可没有打算将手中这几十号宝贝疙瘩,去与汉军弓弩手交换性命。

最后,还有一件更加关键的事情,让鲜卑小帅完全没有发动奔射的考虑。那就是:

战马的状态。

第57节 短弓对强弩

草原骑手们之所以通常在秋季南下,除了秋季汉人正好收获,有大把的粮草可以掳掠以外,战马的状态也是一个关键所在。

草原人可不像汉人养马那样,可以喂食大把的豆类和谷物。真要有这些粗粮,人还不够吃的呢。所以,在春夏季节,让马儿好好的吃草养膘,到了秋季,战马才积蓄了足够的体力,可以完成突入汉地,转战千里的艰苦行程。

可是,鲜卑大王和连这次为了追求进攻的突然性,在战马还没有养出足够的肥膘时,就力排众议发动了长途奔袭。一路上的奔波,鲜卑骑兵固然是一人双骑,轮换骑用。但骑兵们胯下的马儿,也依然掉膘掉得厉害。

就在前来美稷王庭的路上,因为战马跑不动、跟不上而掉队的鲜卑人,足有上百人之多。勉强跟上来的游牧骑兵,也有很多人的马儿,看起来状态极为虚弱,难以经受激烈的战斗情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