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部分 (第1/4页)

“收让军,以清奸秽”。

并且,董卓在上表中还明确的提出,在达成目标之前,他将遵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的古训,不再接受任何上命!

与董卓的上表在同一时间传来的,是另外一个消息。董卓大军在没有得到朝廷明确诏令的情况下,居然离开驻防地,开始东进!(未完待续。。)

ps: ps:1申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周宣王之元舅也。

西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时,为了遏制“南土”楚国势力的崛起,又能“封建亲戚以蕃屏国”,宣王于公元前827年或稍后改封其舅申伯于南阳,建立申国。

申伯就国的时候,宣王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大臣尹吉甫作《崧高》一诗歌咏其事,此篇后收入《诗经》。

西周末年,周幽王废申后所生之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了申侯(申伯之子)的不满。申侯与缯国、西戎联合伐周,导致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0年,申侯立太子宜臼为周王(周平王),迁都洛邑,再次充当了扭转乾坤、开辟新时代的角色。

第45节 汉宫现连环【三】

董卓的行径,就像是在烧沸的油锅中,突然浇上了一瓢凉水!

一时间,与宦官有联系的朝中重臣纷纷上书,抨击董卓行动不法,非为人臣之道,要求天子派出使节,将这个目无朝廷法度的逆臣,夺下军权,押送回京城下狱!

但是,大将军何进对董卓的上表,却保持着缄默的态度。

以外人的眼光来看,这多半意味着,前将军董卓的上表,是得到了大将军暗中同意的。宦官一系更是直接认为,董卓是投靠了大将军何进,甘愿成为何进的爪牙,充当反对宦官的急先锋。

为了此事,在大将军府担任主簿的陈琳,特地郑重的写了一封谏书,递给大将军何进,劝说何进让董卓退兵。陈琳在谏书里这样写道:

“《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无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

——大将军你的威势已经是天下无人可比了。想要收拾宦官,直接下一道命令就可以了。如果让董卓等外地的郡国兵进入雒阳,到了那个时候,可就是谁的兵多将广,谁就有发言权了。说不得这样就变成授人以柄,会引发极为可怕的动乱!

陈琳的文笔,那是没的说。陈琳的道理,那也绝对不会错。就连与大将军何进关系向来不是太密切的典军校尉曹操,也背着好友袁绍,私下里求见大将军。劝说何进放弃引外兵入京的想法。事后,陈琳有感于曹操和自己见解相近,秘密的记载下这件事,道:

“曹公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只是,不管是陈琳也好,曹操也好,都无法说服大将军正式下令。让董卓统军返回驻地。对于大将军的这个奇怪举动,整个大将军府的吏员都是一头雾水。反而是身为司隶校尉的袁绍,将其间的内情了解到了。

原来,大将军何进之所以没有下令,让董卓停步,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命令不了董卓,也就不去丢这个脸了。

要知道,那个董胖子。可是敢于自恃兵权,直接推诿汉灵帝给他的诏书的。连汉灵帝都敢不理会的人。何进在自我感觉里,更是没有把握命令他。

万一下达了命令,那个董胖子又不肯执行,未免会降低大将军的威势

而且,董卓这样大张旗鼓的上路,从表面上看。对宦官们的威慑力,可比丁原、桥瑁、王匡等人强大得多了!

但是,大将军何进对董卓的行为,可是极为恼火的。董卓的行径,几近叛逆。如果不是某个暗中的原因。何进其实很想命令同样驻守在西边,防卫羌人叛军的当世第一名将皇甫嵩,从背后掩杀,阵斩董卓此僚!

可何进偏偏从可靠的渠道得知,董卓率军东进,并非违背军令。

前将军董卓之所以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率领大军东进,却又是因为董卓的手中,的的确确有一份出自大将军府的调兵文书!

若是没有这份出自大将军府的调兵文书,驻守潼关要塞的汉军守关校尉,也不会允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