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部分 (第1/4页)

听说出现了“大将军被杀”这么大的热闹,向来喜欢出风头的袁术立刻骑上自己的战马,一路跟随着进了宫城。

袁术当然不是没有脑子的人。他这么急急忙忙的跑过来,除了天生爱凑热闹之外,也因为大将军被杀之事实在太重要了。如果能抢在第一时间,将这件事情的始末原委弄清楚,也能方便袁氏家族对此事的决策。

再说了,连袁绍这个“婢生子”都卷入了这件大事,他袁术若是不去,岂不是将来说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要被袁绍给压过一头?

至于风险问题,有吴匡、张璋这几百、数千的精甲在,还有袁绍这个司隶校尉属下的一千多徒隶,没有兵权的阉棍们,拿什么来反击他们?

顺便说一句,袁术在加入吴匡、张璋的队伍之时,已经让自己的贴身侍从,骑上快马,直奔太傅府,向叔父袁隗报信去了。

在袁术的提醒下,张璋从袁绍的手中,小心翼翼的接过了大将军何进的首级,撕下身上的丝绸小衣,将这个珍贵的首级细细的包好,这才带着几十名亲信,一路悲戚着向大将军府奔去。至于何进的尸身。当然也被十多个大将军府的私兵一路托着,运回到该去的地方。

袁术跟着吴匡,兵刃在手,向着宫中杀气腾腾的闯去。临走时,袁术还不忘多看了袁绍一眼,低声说了一句:

“快去见见叔父!”

在袁术的心里。已经将袁绍这几天突然求自己帮忙的事情,与大将军被杀之事联系上了关系。虽然不知道内幕如何,袁术一样能够肯定,那个“婢生子”一定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他固然对袁绍颇有怨念,却也明白袁绍是袁氏最重视的嫡子之一。这个“婢生子”若是惹下什么泼天大祸,整个袁氏家族,是一定会被他给牵连到的。如果有某一件袁绍惹出来的祸事,是连袁绍自己都无法解决的,普天之下。那就只有叔父袁隗,才能帮助袁绍化解危险。

听到袁术的提醒,袁绍很开心的对着袁术笑了笑,却被袁术立刻还以一个后脑勺。不过,袁绍对此并不在意。虽然每次见面,袁术都要对着袁绍冷嘲热讽几句才肯干休。可是这次遇到如此重要的大事,袁术的立场还是相当坚定的与袁绍站到一边。

这还真是应了一句老话: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匆匆走出宫门。袁绍前进的方向,正是刚才袁术所说的太傅府。其实。就算没有袁术的那句话,袁绍也必然会去寻找袁隗。因为叔父袁隗便是在何顒的判断中,可以帮助袁绍一伙,钉死杀害大将军凶手为阉竖的唯一之人。

太傅袁隗,这个人在后世的三国迷里,也是属于那种路人甲的角色。人们对他最深的印象。大约就是《三国演义》里,由于袁绍、袁术起兵讨伐董卓,结果被董卓满门抄斩泄愤的那位。

但是,实际情形却是,这位向来不显山不露水的朝廷大佬。在整个大汉官僚体系中的影响力,甚至还在大将军何进之上!

袁绍身为党人公推的魁首,宦官们对他多有猜忌。据说中常侍赵忠曾经半公开的对一群小黄门中黄门说过:“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权倾朝野的宦官居然这样看待袁绍,袁绍却依然称得上是官运亨通。

为什么?

——他的叔父是袁隗。

袁术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历任官职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反倒是他呼朋唤友、眠花宿柳,以至于好勇斗狠的名声在雒阳城内广为流传。这样一个乏善可呈的人,却能够在十多年里一直步步高升,直做到“虎贲中郎将”这种只略微低于九卿的大官。

为什么?

——他的叔父是袁隗。

还有袁基,这位的能力毫不出众,性子也软弱。朝中重臣评价到他时,只能用“身长俊朗,温文尔雅”来形容,相当于后世“你是个老实人”的说法。但是,这位堪称庸庸碌碌的角色,一按部就班的一路升迁,现在已经升到了九卿之一的“太仆”。

为什么?

——他的父亲是袁隗。

数月前,大将军何进诛杀蹇硕一役中,以大将军未经允许,就披甲带剑上朝为理由,出面阻止何进一行人的尚书卢植,为什么最后放弃了阻拦?

——因为袁隗的一句话。

一月前,前将军董卓为什么会突然打着大将军的旗号,大张旗鼓的向雒阳进军?

——因为袁绍假冒了袁隗的书信,要求董卓这么做。

事到如今,大将军身死,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