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 (第1/4页)

谕蚜苏馕桓茄�目谒�蠢瘛�

“京兆尹固然有雄才,但是兵力单薄,不足为虑。只要左将军就范,盖元固亦无可奈何矣。”

“要让左将军就范,别无他法,单在一个‘忠’字上设计,才有可能成功。”

李儒这番话,让董卓听得很不舒服。如果皇甫嵩是“忠义”的代表,那一心要拿下他的自己,岂不是成了反面的奸佞小人?

只是,董卓也知道女婿李儒必然是无心口误,当然也不便追究。要说起来,他对李儒的看中。还在另一位女婿牛辅之上。

“从凉州传来的消息说,反贼阎忠曾在中平元年,劝说左将军起兵清君侧,诛除阉竖,却为左将军严词拒绝。由此可见,左将军对汉室的忠心。堪称当世难寻。”

阎忠是凉州名士,曾于年前时分,被韩遂、马腾等裹胁为西羌叛军的名义首领。不过,这位凉州名士,在数月前已经病死,没有对大汉的政局造成过什么明显的影响。一想到这位名士居然劝说过皇甫嵩造反,董卓对自己近来所做的事情,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正义感。

见董卓听得聚精会神,李儒的情绪也慢慢的激昂起来:

“皇甫好名。这是优势,却也是他最大的弱点!”

“如果能够以大汉天子的名义,将他调职,再营造出左将军若不服从,便会危及到大汉国祚的局面,我以为,至少有八成可能,皇甫将军会乖乖的接受调职诏令。交出兵权,以保全他精忠报国的忠义之名!”

李儒的计策无疑相当的狠毒。直接就将当今皇帝的安危作为赌注。不过,董卓对此并不以为意。

关东诸侯们在正式向天下公布的起兵会盟誓书里,除了将董卓宣布为罪魁祸首之外,还极为直接的说到“皇纲失统”。

何谓“皇纲失统”呢?

简单的来讲,就是关东诸侯们认为,当今坐在天子宝座上的刘协。并非正统的皇位继承人。按照他们的意见,真正的大汉现任天子,应当是被董卓粗暴废黜的少帝刘辩。

为什么在刘协登基之后,关东诸侯还敢于公然否认刘协的天子地位呢?

原来,按照当世的礼法制度。如今的弘农王刘辩为正牌皇后所出,才是真正的灵帝嫡长子。当今天子刘协只是灵帝的妃子所出,按身份属于庶子,从继承皇位的法理来说,比之弘农王刘辩天然要差上一大截。

有了这么一出事实,于是,那些关东诸侯打着“皇纲失统”的旗帜,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起兵,而不会被世人目为叛贼。因为,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起兵的,而是为了纠正错误的皇位继承人,扶立真正的大汉天子登基。

如此一来,关东诸侯们不但不是大汉的叛逆,还是大汉的忠臣呢!

当今的天子刘协,既然是由董卓一意扶植,才能皇帝宝座的,董卓如果兵败,想来这位“皇子协”也必不能保有皇帝的地位,甚至是性命。既然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蚱蜢,董卓要借用一下这位天子的性命,自然能够心安理得。

“如何才能营造出大汉国祚危机的局面,来逼迫皇甫嵩就范呢?”

董卓极为感兴趣的问道:

“以我之愚见,只想到一条。那便是迁都!”

李儒这句话,就像在董卓的心里丢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大汉自从光武中兴以后,定都雒阳已有近二百年之久。天下之人,无不习惯了将雒阳城当做真正的帝都。如果要从占地百余里、人口近百万、豪门林立、宫室连片的雒阳城迁都,只怕光是这件事情,就足以动摇整个大汉百余年的根基呢!

“怎么能够迁都呢?”

不自觉的质疑中,董卓将嗓门骤然放大,却不自知。

“只有迁都啊!”

李儒不顾董卓的疑问,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日前我路经小巷,听到有小儿唱童谣道‘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此儿谣虽然简单,却蕴藏深机。我当即询问儿童,得知此儿谣却是为一故乡人所教。”

所谓“故乡人”,当指的是凉州人。李儒虽然并非凉州人士,但在凉州日久,又娶了董卓之女为妻,平时已经将自己看做是凉州的一份子了。

“这位故乡人是谁?”

董卓对一切出身凉州的人才,都天然的抱有好感。没办法,这年头,乡党情节还是极为浓厚的。不光在朝廷中同乡之间结党被视为正常现象,军营里的士卒,多半也是按照地域来编组的。

所谓的“他乡遇故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