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 (第1/4页)

击杀桥瑁之后,曹操一伙人又将所有在场的陪客,统统屠杀殆尽。除了两、三人因为反应够快,及时跳进亭台旁的水中,避免被当场宰杀,其余人都全都难逃一死。做完了这些事情,曹操更不停留,带着精锐部下即刻扬长而去。

在曹操军跨上马背,用响亮的马蹄声宣告他们的撤离时,一个披头散发的士人,悄悄的从水塘边的芦苇丛里探出头来,用惊恐中带着仇恨的目光,看着那些凶手的模样,仿佛要将他们的样子刻在心里。

桥瑁手下在现场的兵力,足足是曹操五倍以上,却因为平时疏于训练,队伍不整,战斗力孱弱,更兼郡将被杀,毫无组织,郡兵们居然连来袭者是什么人都没有摸清楚,便眼睁睁的看着曹操一行人,轻松杀穿了郡兵的防御线,不慌不忙的离开。

此役,曹操四十人不折一人一骑,击杀东郡太守桥瑁以下三十余人,可谓完胜!

曹操军离开以后,围聚在桥瑁尸身旁的东郡郡兵将校们,还没有就主将被杀之事,议论出一个明确的结果来,立刻又遭到了另一群汉军的包围。

包围东郡郡兵的,不是别人,正是兖州刺史刘岱部下的兖州州师。

刘岱手下的兖州州师,在兵力数量上,还没有东郡郡兵多。偏偏刘岱利用对方主将身死的良机,彻底的压制住了东郡郡兵。群龙无首之下,东郡郡兵无心也无力反抗,只得乖乖的被刘岱收编。如此一来,刘岱手下的直接兵力,猛然增长了一倍。这对刘岱控制兖州的局面,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消息。(未完待续。。)

第53节 二袁自暗斗

顺利的解决了东郡太守桥瑁以后,刘岱在兖州的声威,一时间大为增长。兖州不少州郡大吏,虽然对刘岱滥杀同僚的行径极为不满,却不敢对此表示异议。

当然,刘岱是不会承认自己杀害了桥瑁的。这个名声对谁都不是好事。反正对方没有直接的证据,他自然将所有的罪过,都推到了西边两三百里以外屯驻的徐荣部凉州军身上。

但是,如此蹩脚的借口,如何能够瞒得过天下州郡大吏?

大家虽然表面上不敢说,私下里早就将刘岱当做杀害同僚的凶手。若是有机会的话,兖州大部分官吏,都不介意合伙坑这家伙一把。

反而是曹操这个真正的斩首实施者,却由于突袭行动的快速完美,外加曹操所部对身份的刻意掩饰,人数也少,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暴露身份。曹操也知道自己这种做法很犯忌讳,在完事后,多次不厌其烦的提醒部下,切切不可泄露自己所干的恶行。

而背了黑锅的刘岱,出于对妹夫袁绍名声的考量,以及自家的一点儿虚荣心,自然也不会故意泄露曹操的身份。如此一来,曹操便在对此事遍地的议论声里,大摇大摆的渡过黄河,返回河内,在袁绍面前交了差。

曹操完成了袁绍布置的任务,自然得到了袁绍的重点培养。而桥瑁被杀以后,空出来的郡守位置,袁绍当然也不肯交给别人。不过,当袁绍写信给刘岱,想要让曹操这个小兄弟出任东郡太守的时候,刘岱的信却已经到了。

在信中,刘岱杂七杂八的说了好几件事情。比如“显思【袁谭】近来颇能接待士人,有本初之遗风”,比如“阿宝【袁尚小名】虽年幼,已学完《急就章》”等等。而在信的末尾,刘岱轻描淡写的告诉袁绍,东郡地位重要。不可一日无太守,他已经让名士王肱暂时领东郡太守,以接替不幸被“西贼”【董卓军】所害的桥瑁。

刘岱之所以大力支持袁绍的行动,除了大家是亲戚,需要相互帮助以外,也是由于刘岱在兖州根基不稳,急需扯着袁氏一族的大旗来壮大己方。

虽然是汉室宗亲出身,可是刘岱所属的一支,很早就淡化了宗亲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大汉有名的高官显宦世家。前任太尉刘宠,便是刘岱的伯父;父亲刘舆,也是大汉名臣,所治理过的郡县,无不对其歌功颂德;兄弟刘繇,也曾出任一郡太守,现在正在家中养望。运作出任一郡或者一州大吏之事。

对袁绍的行径,刘岱可谓半喜半忧。袁绍对抗朝廷的举动。并不符合汉室宗亲的根本利益。但作为州郡大吏,刘岱却很欢迎这种,可以名正言顺的独立于朝廷管辖之外的状态。他与袁绍两人间的关系,差不多便是亲戚加亲密的政治盟友。

但是,支持归支持,刘岱好歹是大汉的宗亲。出于对家族利益的考量,是绝不可能投靠到袁绍手下,真正听命与他的。所以,如果有什么双方都可以下手的实惠,刘岱可不会因为亲戚关系的原因。就对此手下留情。权柄这个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