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 (第1/4页)

“刘表名动‘八俊’,荆州膏腴之地,钱粮充裕,唾手可得十万大军,此为天下之本。可惜刘表文事虽高,其如武略不足。区区袁术竖子,便让其焦头烂额。更兼有荆南张羡,名为刘表部将,其实有自立之心。如此。刘表虽有野心,可惜力不从心。”

“刘虞名动天下,号称汉室宗亲,威望高崇于北地,执政加富于百姓,民皆乐至。只是其政失之软弱,武事不济。有公孙瓒在其心腹,一日公孙不除,一日刘虞不安。若其心生妄念,欲为天子。则十年人望,一夕破灭,擒之易也!”

“公孙瓒号称‘白马将军’,白马义从闻名天下,可争一时之锋。不过,所谓‘刚不可久’。公孙纵能逞一时之雄,日久必然自败。而刘虞位在其上,公孙若要出头,先败刘虞。两强相斗。胜者亦伤。不足为惧也!”

“刘宠贵为陈王,兵甲犀利。人民安居,诚为难得之才。可惜陈国北有曹操,南有袁术。西为韩遂,可谓四战之地。又依汉家宗法,诸侯王不得随意出国指诸侯国。陈王依强弩之威,自保无虞,扩张艰难。若刘宠有旦夕之祸,其势自败。”

“至于曹操,权阉之后,向为士人所不齿。固有袁绍为声援,曹操声望犹然不足。不过,曹操此人才略过人,内有百里之才,外具扩地之能,兵法政略都极为通晓。一旦得意,曹操之害,必为天下之最。昔许子将许劭评价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绝非虚言!”

“好在曹操治理兖州,多年战乱,残破不堪。一旁又有袁术、陶谦为大敌,虎视眈眈。袁术一日不衰,陶谦一日未死,曹操便无力外侵。待曹操有能为之前,方伯之力,当早已踏平中原。”

“再看袁术,虎踞南阳,兼并豫、荆,户口百万,带甲十万,声势之盛,犹在群雄之上。其人家世‘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振臂一呼,便有千万响应。‘江东猛虎’孙坚为其爪牙,‘飞将’吕布为其鹰犬,徐州刺史陶谦为其羽翼,独力压制刘表、陈温,几乎无人可制。更兼袁术好大喜功,吞并州郡,堪称贪得无厌,实为当今一大强敌。”

“然而,袁术势力强盛,忧患更多。袁术本纨绔子弟,风云际会之下,窃有大汉州郡。可孙坚、吕布为世之猛将,非天命真主不能降服。袁术既骄奢其心,又高傲其意,若以部将待孙坚、吕布,则孙、吕二人必不甘心。若以诸侯待孙、吕,袁术又不甘心。日久之下,二人必离心自立。失孙、吕二将,袁术军便为鱼脯,任人宰割。”

“术出身豪富,用度非凡,不知稼穑之苦。其治下州郡,但只收索,未得治理。民力有穷而人欲无尽。不出数年,国中民穷财尽,袁术便不可支。彼时无需大军前往,其军自溃!”

“唯袁绍此僚,威胁颇大。绍与术同为‘四世三公’,声望却更在其上。天下世家豪杰,多有投奔。颜良、文丑虽然伏诛,淳于、麹义、张郃、高览等依旧可堪一用。失去沮授,袁绍帐下田丰、审配、郭图、荀谌还在。计较之下,袁绍实乃我军当前头号大敌!”

“袁绍才能卓著,又极为得人,非旦夕可下。若无良机,强攻只是两败俱伤。对付袁绍,当以我为本,扎稳根基,徐徐图之。”

“我军新得冀州,人心未附,豪强未平,科举初露,士心稍拢。以袁绍之计,利在速决;以我军之计,利在持久。未来,刘虞、公孙必有一战。待刘虞讨伐公孙之时,我军以偏师搅局,可得幽州。待真定、赵国、巨鹿诸郡稳固,幽州胡人降顺,方伯将燕赵之突骑,带十万大军南下,便可一举击破袁绍!”

“袁绍既破,曹操必无力支持。彼时袁术当已衰败,陶谦老病,刘宠再强,一鼓可灭。得并、冀、幽、兖、豫、徐之地,其余诸侯,便是日暮途穷,来日无多。方伯修养生息数年后,以泰山压顶之势,足以荡平天下,成就大业,开创万世不易之基!”

ps: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句,出自朱升对朱元璋的战略建议。此处引用一下。

第35节 青史本无常

郭嘉对天下群雄的描述,或有些错漏,却大体符合张狂心中的历史印象。一个并无多少资源可堪利用的人,却能够凭借一些基本的消息,得出如此确切的结论,其人才能之高,可以称一声国士了。而郭嘉如此慷慨激昂的一番描述,将张狂也被感染得心潮澎湃。

如此人才,当然要重用!

“奉孝大才,天下无双!只是我欲为后世留下规矩,科举之事,必须严谨。奉孝初入我军,不宜骤然拔升过甚。我想请奉孝先为幕府‘军师祭酒’,秩二百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