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冒辟疆的客厅叫“壹默斋”,意思是一直保持沉默,不事清朝,显得极有骨气。到晚年,冒辟疆的生活更加清贫,贫穷到卖字换酒的地步,他在《自述》中这样写道:“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

董小宛性情淡泊,随冒辟疆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两人都耐得住寂寞。冒辟疆只能在寂寞清贫中度过一生,董小宛也在寂寞中积劳成疾,28岁就早逝。

董小宛已算幸运

如何评价冒辟疆与董小宛这对才子佳人的婚后生活?水绘园前院长徐琛说:“冒辟疆与董小宛在寂寞中度过一生,却受到世人的敬慕,清代大盐商汪之珩为冒辟疆建‘水明楼’就是明证,当代有不少作家为冒辟疆和董小宛写了许多怀念的作品,足见他俩人品之高。董小宛嫁到如皋蒙受一系列苦难,确实不幸,但这些不幸是社会大变动造成的,是国破家亡带来的不幸,董小宛也不能避免。在秦淮八艳中,就数董小宛的命好,比陈圆圆、李香君、柳如是、寇白门要好得多。”

在“秦淮八艳”中,董小宛作为一个青楼女子能得到夫家接纳,不仅不受歧视,不受排挤,而且敬重有加,仅此一点就很幸运了。在封建社会里,妓女的地位卑微而低贱,妓女从良也不可能为礼法森严的大家庭所接受。“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随丈夫回到商丘就遭到侯家拒绝,侯朝宗和李香君在南京爱得死去活来,一回家乡就无力保护李香君。董小宛就不同,其婆婆对她很喜欢,冒辟疆的正妻苏元芳对她的美艳不妒忌,对她的青楼出身不轻视,能和谐相处,互相敬重。冒辟疆对董小宛没有始乱终弃,感情始终如一,这在他写的《梅影庵忆语》中已表现得很充分,对她的贤慧与美德大加赞扬,说他的一生清福在与董小宛九年生活中全部享尽,董小宛得到名士的立传褒扬,美名流传下来,也是幸运的。

如今如皋人还在怀念董小宛,餐厅里推出一种“虎皮肉”,如皋人称之为“董肉”,是董小宛发明的美食,街头出售一种酥糖,如皋人称为“董糖”,也是董小宛的发明。

故事越编越神奇

有些作家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把董小宛的故事一再戏说,越编越神奇,最后成了顺治皇帝的宠妃,叫董鄂妃,又和顺治皇帝演出了一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徐琛说:“这是作家戏说,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依据,董小宛和董鄂妃是互不搭界的两个女人。董鄂妃是满族人,是内大臣鄂硕之女,生于1638年,后来成为顺治皇帝的妃子,俩人爱得死去活来,顺治皇帝演出了不要江山要美人的活剧。董鄂妃死于1660年,《清史稿后妃传》有明确记载。董小宛是生于苏州长于南京的汉人,生于1624年,死于1651年,冒辟疆在回忆录中,对与董小宛相识相爱、完婚、蒙难,最后到董小宛病死,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记录,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盐商王之珩为冒辟疆建的水绘园,“瞻古”两字意瞻仰冒辟疆的气节。水绘园前院长徐琛是南通市政协委员、地方史专家,对冒辟疆与董小宛研究了30年,他说:“现在看到的水绘园占地70多亩,

作品相关 少年英雄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南明诗人,爱国英雄。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当时陈继儒曾写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少年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一次他问岳父钱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丈人惊愕,一时无从回答。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就,太湖义军被包围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