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 (第1/4页)

“微臣遵旨。”夏完淳愣了一下才回道,

“去吧。”

“是。”夏完淳连忙转身下去,过了不久,隆隆的马蹄声响起,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从大军中脱离,向前急奔而去,阎应元从草原带回了数万匹从清军手中夺回来的战马,王福将一部分战马也配给了羽林卫,组成一支快速反应的部队。

“传令全军,加快速度!”夏完淳走去,王福马上又传下命令。整支队伍的速度陡然加快起来,就连那些拉着大炮的骡马脚步在主人的鞭子下,也老老实实的加快了脚步,不出数天,大军已经进入了山西境内。

大明军队进入山西,首先乱成一团的就是大同,大同总兵一直为姜襄担任,这位姜襄姜总兵是一个十足的投机分子,当初李自成百万大军席卷天下时,他毫不犹豫的投降李自成,听到李自成落败,他马上再次反叛,投向清军,还会同吴三桂的大军一同对李自成追杀,差点把李自成气得吐血。

历史上,顺治五年时,姜襄看到清廷的统治有摇摇欲坠之势,加上感到自己投降清廷后没有受到重用,数次立功后反而遭到训斥,再次反叛,一时之间天下震动,多尔衮不得不亲自带兵对付姜襄,多尔衮本来还想劝姜襄回心转意,只是姜襄自知后路断绝,即使再投降也不可能取信清军,毫不犹豫的拒绝,被断绝后路的姜襄所部爆发出不小的战斗力,多尔衮对大同围困达九个月才攻下,事后,清军将大同所有官司吏兵民尽行杀戮,并将大同城墙拆去五尺。大同变成一座荒城。

如今清军一败再败,姜襄却来不及反正,大明皇帝御驾亲征,已经将清军打得落花流水,甚至还没有交手,满人已经举族北逃,如今这支大军从草原返回,直接进入山西,大同首当其冲,姜襄又如何不着急,他连忙找来亲信大将商议应对之策。

副将杨震威大声道:“大人,我等本来就是明臣,投告鞑子只是权宜之计,如今皇上已经将鞑子赶跑,我等自当重投大明。”

杨震威的话声一落,整个大厅一片安静,大家虽然都有这个想法,只是谁也不敢先说出口,见杨震威说出了他们的心意,一个个都紧盯着姜襄。

姜襄的脸色却表现的很奇怪,他即没有喝斥杨震威,要决心做满清的忠臣,也没有点头同意,只是脸上一片苦色。

一名幕僚看得奇怪,忍不住问道:“大人,到底降不降还需早作决定,如果等皇上大军到达城下,那就来不及了。”

姜襄这才吞吞吐吐的道:“听说皇上对于投降鞑子的官员都极为痛恨,连普通士兵都要服三年徭役赎罪,如果我等向皇上投诚,不知皇上会如何发落?”

姜襄这一说,其余幕僚和大将都沉默下来,对于大明的政策,他们都明白,除了刚开始较为宽松外,后来对待投降的官兵越来越严厉,虽然不至于杀降,可是将领基本上不要想再带兵,普通士兵更是要为自己以前投降满人的行为付徭役赎罪。

对于这些军头来说,没有了兵权,简直象要他们命一样难受,一人嘀咕道:“大人,不如先派一人与大明皇帝试探一下,如果大明皇帝接受我们投降,保证安全,不拆散我们的队伍,那投降也无妨,如果大明皇帝不同意,那再说。”

众人眼中顿时闪过一丝亮色,眼睛都向杨震威望去,杨震威的头摇得象拨浪鼓一样:“我不去,大明皇帝根本不会答应这样的条件,我们身受大明皇恩,却贼来贼降,鞑来鞑降,还想保存军队,我看根本不可能,要我说,好死不如赖活,只要皇上答应侥我等性命,已是侥天之幸。”

杨震威的话让众人刚刚升起的希望又淹灭下去,事实上,他们对于自己投降能保住性命却不太担心,大明皇帝对投降的绿营官兵虽然有一点严苛,只是除非罪大恶极或者冥顽不灵者,皇帝还没有杀过降,只是人都有贪婪心里,在生命遭到威胁时,为了能保住性命,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一旦性命没有危险,又什么都想夺回来。

“好吧,杨将军,就麻烦你去大明军中跑一场,为免大同生灵涂炭,只要皇上亲口下旨侥我等一命,本总兵愿率大同全体官兵投城。”说完,姜襄几乎是瘫坐在椅子上。

“既然总兵大人有令,那末将就走一场,只是城中的鞑子,还望大人早作准备,否则恐怕会引起麻烦。”杨震威道。

“哼,本官早就想拿这些鞑子祭旗了,来人,马上把城内满蒙鞑子全部拿下,若有反抗,格杀勿论!”

姜襄精神一振,又恢复了几分大将的风采,整个大同有兵一万二千多人,只是满蒙人加起来只有区区二百多人,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