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 (第1/4页)

在行进途中,王晨所收编的义军中力量最大的一支就是王彦所领的“八字军”。

王彦的“八字军”已经被张所收编,但在得朝廷招抚后,王彦依然单独领军,与金军作战。因为得朝廷的招抚,王彦又被任命为“八字军”都统制,慕名来投的其他义军也是不少,傅选、孟德、焦文通等义军头领先后率军归附,队伍扩大到十几万人,金军屡次进行围剿都没取得成功。

如今王彦麾下已经有十二万人马,虽然这些人马战力不能与王晨所领的殿前司人马相比,但比现在朝廷在编在厢军却是要强很多,毕竟他们经常与金军作战,实战经验丰富,只不过组织纪律性相对于现在的大宋禁军来说差了一点。这十二万人马,王晨并没将他们打散分编,而是依然以王彦为首领,以自己的权职任命王彦为“八字军”都统制,听令于他的亲自指挥。

此时的宗颖所部也已经向王晨靠拢,两部相隔距离才不过百里,宗颖部除了三万人准备狙击真定府以东的金国外,其他人马是准备与王晨一道联军攻打真定府及太原。这样王晨亲令的人马就有禁军约十四万,厢军约十五万,新收编的义军及王彦所领的“八字军”共计十五万。

从数量上来看,北伐的大宋王师是足够吓人的,而王晨接到张浚所传来的消息称,其部已经快速往太原方向进发,估计二十天到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攻至太原附近。张浚所传来的军力报告上称其部有二十万人。王晨亲领的人马加张浚部,再加折彦质部,加上厢军的话总兵力有七十万左右。

虽然说这个数字与大宋禁军“全盛”,也就是数量最多时候一百八十万相比,差了一半还多,但这是一个让王晨自己都咋舌的数字,他做梦都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率如此庞大数量的军队与敌作战。

这也让他非常兴奋,他清楚,金国倾全部国力来战,能凑足三十万人马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在我大军数及武器装备的量占绝对优势情况下,王晨觉得他要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话,也可以拿刀抹脖子再穿越到其他时代去了。

不过就在王晨信心满怀的时候,却传来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

第一百四十九章 事情有点意外

不好的消息是从折彦质那里传来的。

此前王晨打探到的消息是,金国上层令河北一带镇守各城的金军全部回撤太原府、真定府、中山府,集中兵力防守这一线。这消息是肯定准确的,太行山以东的那些城池金军基本撤离,但有一个城池的守军却并没执行这项命令。没执行这项命令的是隆德府守将完颜撒离喝,他依然率军死守隆德府,决心在此大败宋军,拱卫太原城。

金国皇帝吴乞买确定下诏令让完颜撤离喝也率军从隆德府撤退,但完颜撒离喝以隆德府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若是保了隆德府,那太原定会无忧;若是放弃隆德府,那北伐的宋军西路军就可以长驱直往太原,中间没有什么险要的大城可以阻挡宋军。而且从隆德府到太原这一线,大多地方是山地,不适合骑军的机动,大金军队的骑军没可能发挥大的威力。

因此他在上表建议力守隆德府的时候,也自作主张不撤退,一力坚守。

折彦质是以为金人放弃了隆德府,因此率军快速北进。但在距离隆德府以南约七十里地的时候,他的前锋人马遭到了金军骑兵的偷袭,幸好他一直没有大意,几部人马都是相互协同前进,虽然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但前军人马大半还是撤退了回来。

金军在突袭得手后,也不敢恋战,退回了隆德府。

折彦质在遭到金人的突袭后,也放慢了行进的步伐,六万禁军与十万厢军及收编的那些义军一道,慢慢往隆德府压过去。金军即使没放弃隆德府,那折彦质就准备强攻。

隆德府即后世时候的长治市,距离太原约四百里,如果要防守从南向北攻的军队,可以说是太原的门户。也是这一条线除太原之外最重要的一座城池。对于大宋来说,即使太原丢,那守住隆德府,也可以阻滞从这个方面攻击的金军西路军的行进步伐。而对于占领太原的金军来说,要是守住了隆德府,那太原也不会受到这个方向行进的大宋军队的威胁。这也是完颜撒离喝不愿意放弃隆德府的原因。

金军不放弃隆德府,完颜撒离喝没率军回援太原,多少有点出乎折彦质的意外。

但他也完全能理解完颜撒离喝这样做的用意,如果他是隆德府的镇将,也是不会放弃率军驻守这个地方的。折彦质知道。接下来他要硬啃这块骨头。

折彦质清楚,如果金军死命抵抗的话,要打下隆德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