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 (第1/4页)

政大权独揽,对大宋朝堂的安危构成威胁,因此也是反对这样的任命。不过李纲经历了许多变故,如今又身居高位,并且一向与王晨关系不错,并没当众站出来表示反对。

李纲也知道,这样的事,与小皇帝赵谌说的话,基本没有任何用处。把王晨当作人生最大依仗的赵谌。除了不能将皇位献给王晨外,其他东西都愿意交给王晨。但这样的事,李纲又不能听任其发展下去,毕竟这是严重违反祖制的事,对国家有可能造成危害的行为,他还是要办法干涉一下。

李纲去找了太上皇赵桓。

不论赵桓归来后表现的如何,李纲都认为,这位当了一年多金人俘虏的曾经的大宋皇帝,对权位还是挺贪恋,归来后。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听任大权落入别人之手,会有所表示,甚至会有所动作的。

李纲也敏锐地察觉到一点,那就是王晨借调整宫中禁军之际,将宫中禁卫全部换成自己的嫡系人马。王晨这样的行为,李纲理解成是为了进一步掌控皇宫局势,监视无上皇和太上皇。李纲想利用这一点,说动赵桓,出手干预朝政。李纲相信。只要赵桓愿意这么做,那朝中肯定还是有人会支持响应。

因此他也在某一个午后,单独求见了赵桓。

李纲求见的时候,赵桓正在作画。但让李纲意外的是。赵桓听是他求见,好像并不情愿见一样,在磨蹭了约一刻钟后,才令人请他进去。

“李卿有空来见朕。不需要处理朝事了吗?”赵桓一句有点冷的话一下子将他今天的心情表明。

李纲听出了赵桓心中的不快,小心翼翼地说道:“太上皇北狩而归,身心俱受伤害。臣等甚是惶恐,应该经常来看望太上皇才对。今日臣处完事,记挂着无上皇和太上皇,想着天将转凉,因此也就顺道过来看看无上皇和太上皇,是否需要添置一些过冬的用物。”

“朕在这里一切都好,也不麻烦李卿挂念,李卿是国之栋梁,当朝宰辅,理应国事为重,朕这样的病残之人,也不劳李卿记挂了!”这段时间,赵桓有点郁闷,因为他并不是很自由,想到哪儿去基本不可能做到,因此在和掌握朝政大权的李纲说话时候,也是没好气。

在北方失去自由的时候,他非常渴望南归,觉得南归后,当一个不过问俗事的道人也心甘情愿。但真的回到南方,回到皇宫后,清闲的生活又让他觉得很无聊、苦闷,每天到父亲赵佶那里请安成了他放松身心的最好时光。他非常想到宫外去走走,或者到繁华的开封大街上遛遛,但守卫宫门的卫士都是以安全为由,不让他们出宫。这让赵佶有一种失去自由,被软禁的感觉。

这让他愤愤,他认为这其中有李纲的功劳,赵桓以为,他和与他相似处境的父亲、无上皇赵佶落了这样的处境,与李纲有非常大的关系。

见赵桓这样,李纲有点尴尬,他与赵桓之间原本就有许多不愉快的事发生,他并不知道今天赵桓待他这样态度是为了什么,不过最终他还是以很小心地语气,轻轻地问道:“太上皇,臣今日来见太上皇,是有一事要咨询,还请太上皇给予明示!”

“什么事?”赵桓带点惊讶地问李纲,“你不会是因为王晨王爱卿之事,来找朕的吧?”

“正是!”听赵桓率先说到了王晨,李纲心里一喜,赶紧说道:“太上皇,召集朝廷任命王晨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中书侍郎,又兼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军政大权独揽,这在大宋历史上从曾有,臣是担心,此举会留下祸根!”

听李纲如此说,赵桓横了一眼,不是很满意地回答道:“李卿,你此前也曾任过平章军国事之职,那时候你的权职还在今日王晨之上,那时候,你是不是曾想过想图谋什么?”

“这”见赵桓意外地将话题引到他身上,李纲甚是尴尬,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未完待续。。)

第二章 直言

最终李纲是带着一肚子郁闷,离开了赵桓所住的宫殿。

离开之时,他非常后悔今日做出进宫和赵桓说这事,想让赵桓出面干预赵谌的行为。

李纲认为,赵桓依然如以前一样,懦弱无能,在朝事上没有任何主见。而且当了金人俘虏及归来后经历的那么多磨难后,很可能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任何事抗争的勇气,因此完全不理会他所说的。在听到他提起王晨的事后,赵桓马上拒绝回应他的任何建议,并说现在王晨的任职是他和无上皇还有小皇帝一道商议后的结果,他们对此没有意见,请他不要再说任何关于这方面的事。

最终赵桓以身体不适为由,让李纲离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