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部分 (第1/4页)

之下,应该不敢与我大宋开战,他们的兵力调动,只是担心我大宋主动攻击而已。

不过持这样意见的人只是占少数,在王晨站出来慷慨激昂地地表了一通意见后,再没有站出来表示反对现在与金人开战的言论发表。

“金人虎狼之性,只要他们元气恢复了,肯定会再侵扰我大宋,金国永远是我大宋最大的威胁。如今金国势力渐危,我大宋攻打西夏,让他们感觉到了唇亡齿寒,怕同遭西夏人的覆辙,所以准备与西夏人联合起来,一同抗击我大宋的进攻。我大宋应该趁此机会,一举将西夏和金军消灭,彻底消除北方之患,将这片原本属于华夏之地重新纳入大宋的版图!有一点希望同僚们记住,进攻永远是最好的防守,让战场远离我大宋百姓居住之地,这对大宋百姓造成的伤害将会是最小,如果知道此战我大宋的北患将彻底解除,黄河北方的人将不再受金人侵害之若,那大部的百姓都会支持王晨的北伐的!”

王晨的话让朝堂上瞬间静了下来。

是啊,王晨说的在理,让战场发生在我大宋境内,所造成的破坏,给我大宋带来的损失肯定比战场发生在境外大的多,如果战场发生在国境之外,那大宋境内的百姓,就可以免受战火之苦。大宋的百姓,已经遭遇了不知多少次战争所带来的苦难的,如果能让黄河以北的百姓,再也不要经历战争之苦,那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没有任何一种防守手段比的上将敌患完全消灭。

在王晨之后,宰相李纲和张浚也站出来,表示了应该采取先发制人的方式,在金人未攻至我燕云,或者与西夏联军之时,就击败其军队,尽可能消除我大宋北边的危机。

朝议的结果马上就成了定论,大宋将主动迎击金人可能的攻击。

燕云一带集结的兵马并不足以击败金军,更不要说灭其国,因此朝廷马上下达了动员令,命令驻扎在黄河以北的十几个军卫,全线增援燕云及西夏境内的战场。

其实这些军卫已经驻屯在距离燕云和太原一线不远的地方,只要战场形势有变化,马上就可以北上增援,王晨忙碌了几个月,所做的准备还是挺充分的。除了人马,粮食及武器的囤积也是比较充足,只要不发生特别情况,保证一两个月战所需,还是不在话下的。

随着朝廷最新诏令的下达,大宋也进入了全国总动员,黄河以北整编完毕的军卫,全部往北开拔,黄河以南的一些军队,及厢军,也都先后往北开拔。从黄河岸边往北方行进的运送粮草及武器弹药的车队,一直络绎不绝,而且规模会越来越庞大。

在朝廷全面与西夏和金人开战的诏令下达后,整个大宋差不多进入了战备状态,而黄河以北的那些百姓,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热情,不需要征召,主动加入运送物资的民伕队伍,为大宋军队再次的北伐出一份力。

也就在朝廷全面战争动员的诏令下达后的半个月,集结到燕云一带的大军已经有二十五万之多了。

王晨原本想亲自赴燕云一线,指挥对金战事,但小皇帝赵谌却不让他再离开开封,而刚刚产子不久的虞若然,也希望他留在开封。

最后是折彦质自请命前往燕云,总调度北方的战事。

王晨虽然相信岳飞的能力,但岳飞资历到底还差一点,要想总揽全局,其职位也是有欠缺,必须要有一个在朝中任要职的官员,总调度这一切,那才可以更好地运作这场战争中的一切,避免与金人之间的战争打响后,我大宋军队不能做到相互协同,跟进配合。

也就在紧急战争动员令下达后,折彦质马上从开封启程,星夜赶往幽州。

岳飞所传回来的密信只用了一天时间就送抵开封,而赵谌做出战争总动员的诏令也在当天做出来,折彦南离开开封,是在诏令下达的第三天。如此高的效率,在通讯落后的古代,不能不说是奇迹。岳飞传回来密信的时候,是金国国内正在集结人马,并不是就要对我大宋发动战争。

金人集结兵马,至少需要个把月的时间,待他们集结后兵马,南下或者西进,抵达与我大宋接壤的地方,那至少要两个月左右,两个月后,紧急从开封出发的折彦质,也应该抵达幽州了。

在战争总动员令下达后,王晨越加的忙碌,也经常进宫去向赵谌禀报事儿,还要和李纲、张浚、张所等朝中高官商讨朝政事务,还有战争进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王晨觉得自己忙的像个陀螺一样,一天到晚转个不停。还好现在的大宋朝堂上的官员已经改变了以往的做事风格,大部的人不再人浮于事,做事节奏很快,一件事布置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