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蒙山贼们如今也知道了不少洋人的事。虽然他们大都是些走投无路的农夫。地处山东让他们占了信息超前的便宜。数年前的甲午战争日军登陆威海,前年德国人因他们的传教士被杀,出兵占了青岛,让他们发现传说中的洋人离自己其实并不远。

“我听龙谦也这样说过,德国陆军第一。这股子官军如果真是德国人训练出来的,我们还是应该弃山他走。”说话的是四当家周花南。

“别听龙谦那个毛小子胡说八道。他一个没见过世面的毛孩子,知道什么德国陆军第一!他去过德国?”孙德明不满地说,“弃山别走?去哪里?屁股后面跟着几千官军,哪个寨子给我们面子?如果按他说的办,这几千号人,一下山就散了。”

“既然新来的袁抚台不给我们活路。退路是没有了,”孙德明说,“打胜了留在蒙山也罢,去费县,平邑或者蒙阴都行。但是如果被这伙直隶来的官军打败,我们即使下山也是丧家犬。老三说的没错,张家寨非打不可。”

刘豫才也认为击败官军才有转圜的余地。这伙人里,数奔波数省的他见识广。蒙山寨四处劫掠,与周围村寨积怨甚深,就像当年的捻子,一旦失败,连村民们都变为极为可怕的敌人。

“大哥,小龙子虽年轻,但他读过书,见过世面。首战必胜的道理的确精辟,不然我们就可能陷入被动。打张家寨也不是不行,还是派龙谦带人做一次侦察才好。”周花南心底还是觉得龙谦主张的弃山他走的建议是对的,但现在的形势看来,主张正面迎击官军的主意显然占了上风。

“侦察?张家寨的情况谁不清楚?侦察什么?时间对我们不利,官军一但站稳脚跟,偷袭就难了。”孙德旺再点了袋烟,瓮声道。

“必须这样办。不然不知道马王爷生了几只眼!”性格火爆的三当家孙德明大声道,“我带人去打张家寨!咱们地形熟,哪年不进出几次?你们就等我的好消息吧。”

刘豫才和周花南其实也没有经见过被龙谦吹嘘的简直是神兵的武卫新军有多厉害。但他二人对龙谦极为信任,所以刘豫才问,“老三,你怎么打张家寨?就这么冲下山吗?”

“当然不是。”孙德明虽然鲁莽,但并非愚蠢,“既然官军武器好,咱就不跟他白天见仗了。晚上,晚上我们偷偷摸进去,杀他一个措手不及。”

第三节失败的偷袭一

按照孙德旺主持军议的结果,蒙山寨主力不等官军上山便主动出击了。

张家寨是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落,曾经拥有百余户的村子如今不足百人了,寨墙已经残破不堪。对于蒙山寨却意义非同小可,因为这个寨子位于山寨出山向西的咽喉。

于是做出了偷营的决定。孙德旺派人召集各队队长军议,吩咐宰一口猪,让今晚出征的儿郎们饱餐一顿。

带队的是三当家孙德明,出击的兵力为第一、第三和第八三个步队和三个充当辅兵的缁兵队,总计共五百战兵和近四百缁兵,携带了约一百八十支洋枪,其余的都是大刀长矛,弓弩等传统的武器了。缁兵的武器连大刀长矛也不是人人都有,他们是准备跟着战兵冲进庄子抢东西的。山寨以劫掠为生,官军正是最好的抢劫对象,枪支弹药不必说,军服,皮靴都是山寨的紧俏货。山寨的寨规,除却如洋枪类的军械,一般性的东西谁抢着归谁。按说缁兵是捞不着什么东西的,但孙德旺与刘豫才判断,既然官军将张家寨作为进攻蒙山的前进基地,必然会囤积大量的粮食,而粮食正是山寨最紧缺的物资,所以,跟随战兵出整的三个缁兵队除了带着必要的担架,更多的人拿了绳索扁担口袋等,准备将张家寨的粮食等挑回来。

出击部队乘着天黑,向驻扎在山下的官军发起了偷袭。

凡是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凡是江湖便有派性。蒙山寨两千余人马,实际上分了两大派,孙德旺兄弟的坐地派和刘豫才周花南的外来派。五当家农孟夫本是蒙阴富户,携巨款投奔蒙山寨的时候,刘豫才和周花南还在河南转悠,所以农孟夫也可以算作坐地派。

出击的第一队是孙氏兄弟的亲信战队,第三队却是刘豫才带上蒙山的老底子,加上一个以最近几个月才由上山的杂兵组建的第八队,这样的安排彰显了渗透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庸之道。

对大头领这样的安排,几个头领都没有异议。

对于出击部队的头领,周花南提议由八队队长龙谦带领,但孙德旺以龙谦资历太浅、无法服众为由拒绝了四当家周花南的提议。周花南之所以提名龙谦,是因为这位入伙时间虽短,但能力出众战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