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部分 (第1/4页)

配车待遇,部长们都被取消了专车待遇,只能享受“保证用车”的公车,北京街上的海鸥轿车极少,只有周学熙等家资巨万的富官们自掏腰包买了海鸥,大部分部级官员用的还是泰山牌。

坐在真皮后座上的方声远闭上了眼睛。他在假寐,在想着妻子刚才的话。

做总理快十年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为官必须耳目灵聪。能力就来自所掌握的信息,掌握越多的信息,你的能力就越强。但看到的总不如听到的多,从正规渠道获得的消息充满了谎言和欺骗,这是任何一个政府都难以杜绝之事。政务院有好几个新闻渠道,办公厅、经研室、外交部、新闻署、统计局,还有监察部,都定期和不定期报送各自的内参、新闻汇编等资料。但方声远还是比较重视“野”新闻,据说国安总局的《要情快报》最为龙谦重视。但国安总局从来不给他报,他也看不到。自赵陶当上了二处处长,方声远的消息量骤然多起来,事实证明赵陶确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她带回来的消息有些极具价值。比如最近几天龙谦在上海、杭州、南京的视察行程和讲话,就极具价值。这些消息都是通过正规的渠道汇集到新闻出版总署的。恰恰在赵陶的工作范畴内。

龙谦出国前严厉批评了新闻总署,起因是关于纷纷扰扰的修宪问题。龙谦认为新闻总署在此问题上立场存在严重错误,修宪是何等严肃之事?在中枢没有明确态度之前,新闻署理应严肃辟谣以正视听。但张梓瑜(自国防部宣传局调任新闻出版总署)明知修宪的目的,哪里敢公然捍卫宪法之尊严?作为青军联的首脑人物。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仍为龙谦的铁杆追随者,他本心就不愿龙谦下台。

受了龙谦的批评,新闻署倒是在每半月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澄清尚无修宪的时间表,却不去说绝不修宪。

方声远从种种迹象推断,龙谦确实不谋求连任了。他几次想就此跟龙谦敞开了谈一次,但总是找不到机会。一般人都认为总理和总统应当不存在任何的隔阂,至少总统府的大门是向总理敞开的。但实际情况却不是那样。他很少去总统府,尽管总理府距总统府不过三里之遥。而龙谦更是从未踏足过总理府,自新城建成后没有来过一次。俩人沟通的方式主要是公文,辅之以电话,面谈极少,跟世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从他的本意出发,他认为龙谦连任对大局有益无害。有利于国内局势的稳定,有利于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向好。这个欣欣向荣的国家是龙谦缔造的,他完全承认。对大局的掌控上,他甘拜下风。自1910年蒙山军入京,龙谦内政外交上大的失误极少,内政或有商榷之处,外交的机会把握令他叹为观止。特别是充分利用了欧战契机,为国家捞取了超出他想象的收益。巴黎和会的结果已经传至国内,一部分人,主要是军方和越来越乐于参与政治的大学生对未彻底解决东北问题表示遗憾,认为应当就此将关东问题彻底解决。但方声远认为已经相当可以了,能够收回租界并明确中国对**、香港的主权已经是极大的外交胜利。

他完全同意龙谦临行前对他所讲的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的决定。这几年战事不断,尽管有美国等国的援助,庞大的远征军已是财政的巨大负担。下一步就是调回远征军并大力裁撤军队,将军费开支压下来,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经济。现在到处花钱,上马的项目越来越多,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对原材料和交通越来越高的需求。而教育、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导致政府连年赤字运行。段祺瑞就是为此而辞掉了财政部长,换上了民党出身的熊希龄,也认为建设的盘子太大了些。比如青藏公路和陇海铁路延长线的上马,熊希龄就极表反对,认为这些投资根本无望收回来。还有川西铁矿的开采。储量和品相都好,但开采成本太大了,不值得。熊希龄算了一笔账,在湖北或者辽宁炼一吨钢的成本是四川的三分之一,现在去荒凉贫瘠的西部去搞工业基础建设殊为不智。因而质疑龙谦主导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认为布局存在严重偏差,太过于平衡东西部了。

政务院是无法否决总统府的。只要是龙谦出面主导的东西,政务院很难投反对票。议会也一样。这个局面引起了方声远的担忧。

目前形成的政治构架有他的心血在内,而龙谦也小心地维护和修缮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权力治理结构。注意维护其正常的运行。尽管基层议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贿选,比如宗族和豪强势力盛行,但中央议会(众议院和参议院)以及省级议会越来越正规,议员成为新贵,成为制约政府的强大力量。特别是《预算法》实行后,政府的开支受到了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