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部分 (第1/4页)

正如陆炳上任后第一件事儿是要去地牢一样出人预料的是,陆炳并没有杀人。除了罪大恶极的关押起来送往北京大理寺外,其余的人都没有受到牢狱之灾。不知道是不是陆炳因为杨飞燕那番话的缘故,总之他没有杀人,但涉案栽赃贪赃枉法饿官员全部被报了上去,朱厚熜心情整不好,立刻下令裁撤这些官员。所以南京官场上至六部尚书下至寻常小吏经历了一场大换血。但这也好过被陆炳斩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好似不如赖活着啊。

事后朱厚熜也得知了杨飞燕这段事情,他曾问过陆炳是不是杨飞燕的话起了作用,让陆炳收起了怒火害怕得罪旁人而不敢大开杀戒。但陆炳却说,自己当的是大明的官,有权利处理人。却没权利大开杀戒,等待他们的是严厉的国法,亦是是无上的君威。

几家欢喜几家愁,这场官场上的大换血让许多人失魂落魄家破人亡,不少曾经风光的官员锒铛入狱撤去官职永不录用。而他们家里那些原本忠心耿耿的小妾夫人什么的,则是树倒猢狲散,收拾行囊统统玩了个卷包会。

陆炳的动作很快,依照朱厚熜的批示抄家分家产。雷厉风行铁面无私。家眷充为官籍,总之后人总说陆炳去哪里总要引起一番腥风血雨,现在的南京就是人心惶惶却又让百姓大快人心。

锦衣卫本来代表的是朝廷鹰犬是邪恶的化身,但南镇抚司随着陆炳的到来却改头换面,成了旁人伸冤的地方,陆炳又在自己繁多的外号上加了一个陆青天的名号。不过陆炳后续工作做得很好,他并没有僭越。而是让伸冤的百姓去该告状的告状,该伸冤的伸冤,找相关部门不要找自己,自己是替皇帝查官的不是管民的。有陆炳这种人在。各级官员大多秉公执法,给多少钱行贿都不敢判冤假错案,否则一旦漏了陷那就不是罚俸的小事儿了,而是要掉脑袋的。脑袋掉了,有多少钱吃饭也不香了不是?

这次的受益者也有不少,官员裁撤下去后,就会从当地官员中提拔还有新科进士以及各地知县中提拔,所以得益于陆炳的行动也有不少人升了官。严嵩平级对调,去了吏部当尚书,看似六部平级,礼部尚书到吏部尚书没啥大区别,但却别却大了。

虽然现如今朱厚熜提倡道教并主张以礼治国,按说礼部应该是重中之重,实际上礼部的地位确实有所提高,但即便在北京礼部尚书也比不上吏部尚书的位置,更别说是在南京旧都了。吏部管的事官员任命,南京的吏部远了管不了,但是应天府附近的官员任免可得归吏部管,所以这个吏部尚书手中的权利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更要配合南京兵部对将军的官籍进行确认,所以算得上个肥差,总之比以前的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劳什子礼部尚书要值钱多了。

原先的吏部尚书因为犯了错,把自家儿子的杀人案嫁祸到其他人身上,所以被惩戒了一番,调到其他地方当知府去了。到了这个级别只要不叛乱就不至于杀头,但从旧都的尚书到地方知府,这种从上坠落的感觉可谓是生不如死了。

令陆炳感到奇怪的是严嵩,这个历史上闻名的大贪官竟然恪尽职守秉公守法,这次牵连甚广的案件中竟然没有严嵩的事情,颇有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思。通过日后的接触,陆炳竟然法学严嵩还是个博学之人,通贯古今琴棋书画,还写过多本著作,看起来是个有思想有抱负的正义之士。更令陆炳感到惊讶的是严嵩写了一手好字,俗话有言字如其人,能写出这么正的字体的人岂能是歪斜之人。

陆炳不禁心中起疑,是不是正如杨飞燕所说的那般,严嵩是被后人故意抹黑的呢,还是替一些历史错误背了黑锅。究竟怎么回事儿陆炳不得而知,但他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至于史书上怎么记载那是史书的事儿了,现在看来严嵩是个人才。

陆炳给远在北京的朱厚熜上疏,说南镇抚司衙门人员不全,被裁撤的太多希望朱厚熜能够调人来。但朱厚熜却回复说他自己搞得事情让他自己招人,陆炳料到了朱厚熜会这么回答,便再度故技重施,把手下的一部分情报人员编入了南镇抚司衙门中。私盐再度变成官盐,从此陆炳安心坐在南镇抚司镇抚使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三年。

三年的时间什么都能发生,张氏皇后在皇帝丧子的第二年就被废掉了,朱厚熜心情不好越看这个皇后越不顺眼,加之之前牵扯了张氏皇太后和张家两位侯爷的事情,有干政的嫌疑所以皇后被废了。方皇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前面有两个废后做教材,方皇后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丝毫不敢大意。

陆炳的山东经营的越来越好,梦雪晴主张往河南扩张,但陆炳却不同意,树大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